第582章 我只想让族人吃饱,让孩子吃点甜的
第582章 我只想让族人吃饱,让孩子吃点甜的,不打仗,我怎么做到?!
蓝色方旗在戈壁上猎猎,方旗中央,一圈红底白字,环绕着鲜红的国徽图案,俯瞰着下方忙碌的众人。
特事局传信当天,就有本县法医飞奔而来,先匆匆探明了下方确有尸骨。
第三天,一支专家队伍从平原地区奔至,插下旗帜,摆开工具,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当中。
沈乐反而无所事事。他除了在当地踱步一圈,指出“我觉得这里应该有遗骸”,就在旁边抱着木盒子闭目打坐。
前方干活的场面,和他在和田烽燧旁边看到的,于教授他们摆开的考古场面差不多。
都是划出探索范围,绳子拉出探方,再用小铲子、小刷子一点点开启:
事实上,这次匆忙赶过来的专家组,也确实是考古学教授带队。
区别只在于,于教授他们专注西北边陲遗迹考古,而这支队伍,专注人类学考古罢了。
从平原赶到高原,来不及休息,立刻就要投入工作,人人都是脸色苍白,却没有任何人一头躺倒,表示要先适应了再开始干活。
沈乐看在眼里,敬在心里,却也知道自己说不上话,就算开口劝说,这几位老师也不会听从;
他便只是翻出一盒长得像蓝莓的灵果,让诸位老师每人吃了一枚,好歹滋润一下身体;
然后再几个小盒子,每个盒子里装一块羊脂美玉,远远摊开,摆了一个占地面积极广、效用却是稀薄的聚灵阵。
自己在阵眼中心打坐,默默吐纳,吸引周边的灵气。浸润在稀薄的灵气当中,人怎样都会舒服一些,不至于一下子被高反干倒。
这一番忙碌,专家组的几位老师有的看在眼里,有的闷头干活,根本没有注意。
他们蹲在地上,一手铲子,一手刷子,全神贯注地干了差不多有一天,才有一个学生轻声喊:
“挖到了!”
一声轻呼,如同惊雷。
哗的一下,所有人都放下手里的东西,向当中凑了过来。只见层层沙土当中,横亘着一截骨骼,色泽黯淡,发黑、发褐。
沈乐还没看出点名堂来,带队的考古老师只瞥了一眼,就点头道:
“是人骨。看形状,应该是肱骨,我们挖到地方了——以这里为中心,向周围挖!”
刷刷刷刷,专家组的所有人,都以那个学生为中心,开始移动脚步。很快,更多的发现开始出土:
一根根长骨,一枚枚骨片。一只军鞋,一把牙刷,半把梳子,一枚肩章……
清理到头部附近的时候,半枚红五星,端端正正地躺在颅骨碎片当中,夺目生辉。
“找到了。”沈乐在旁边轻轻叹一口气。他抱着木盒在土坑边上屈膝跪下,打开木盒,从盒里取出另外半片红五星:
不用并拢到一起,稍稍靠近,身边就有人轻轻惊呼。
沈乐回头,就看见从他上高原开始接待他,一路开车送他过来的特事局小哥,脸色惊愕,低声喃喃:
“还真的在这里找到了……”
木盒里这半片,与泥土当中这半片,宛然一体,若合符节。
“是啊,就是在这里找到的——还要感谢你们相信我。”沈乐微笑起身,握了握他的手。
他的消息虽然是特事局报上去的,但是怎么报,语气轻重,肯定与否,还是要看这两位小哥的态度。
专家组这么快就来,大概两位小哥很为他说了几句好话,保证他感应无误,至少,保证他之前的记录一直很好。
哪怕有点心虚,也要想办法把专家组喊来:万一是真的呢?
万一沈乐的探查,真实无误呢?
现在,证明了沈乐远隔千里,感知到的目标当真没错,他肩上也卸下了一副担子。
这次回去,不至于被上头说“一惊一乍”、“还没确定的事情就来汇报”,而是妥妥地多了一份功劳。
那小哥脸色由惊愕转成喜悦,目光一转,落到土坑当中,又收敛成黯淡。
他倒退两步,垂头肃立片刻,退回原地,安静地看考古人员们忙碌。
那几个专家,和专家带来的学生们,却像是什么都没有看见一样,埋头在土里,一下一下用小刷子刷。
好容易刷出一片残骨,就有一个学生屈膝在旁,双手捧起。或许是手抖,那片残骨发出小小的“咔嚓”一声,吓得他赶紧放平手掌。
身边,另一个学生半偏过脸颊,悄声道:
“轻点儿,不要弄疼了他们……”
沈乐心头一颤,赶紧低下头,握紧手里的半片红星,一步一步退回原处,钻进帐篷里。
掌心微微刺痛,令他心神一时安宁下来,沉入定境之中。
身边灵气微微动荡,四面八方向中心吸附,环绕着他,又轻轻萦绕,抚慰在身边众人身上。
感觉那些专家、学生的呼吸渐渐缓慢悠长,高原反应带来的急促感慢慢褪去,他便消去了一桩心事,心神更加平和。
精神力展开,如游丝,如飞絮,似有似无,覆盖在整片场地,把手中木盒、木盒里的几样东西,和面前这片墓地勾连起来。
只感觉气机微微动荡,木盒悄然震动,似乎有千丝万缕的线条从盒子里伸出,与前方的墓地连接到一起。
连接越来越紧密,越来越融洽,终于,环绕三匝,往墓地当中的骸骨投去,消失不见。
咔嚓一声轻轻的脆响,木盒震动,两枚绿松石从白象眼中滚出,落到沈乐的衣襟上。
“呼……终于搞定了啊……”
沈乐长长吁一口气。为这两枚绿松石,可折腾了个天翻地覆,走半条丝路,再上一遍高原,来回折腾好几千公里——
难得盒子的执念终于消失,肯把这两枚绿松石交给他,往肩吞上面一镶,应该就没事了吧?
他把两颗绿松石仔细称量、记录、拍照,以便之后给朗嘎扎西付款,这才取出两只肩吞,手执绿松石,往狮子空荡荡的眼窝里塞去。
眼窝上錾出凹洞,周围盘结银片,只要把银爪略微弯曲,就能将宝石固定在上面。
沈乐甚至不用找锤子、镊子,只要精神力稍稍波动,就能推动银爪,向内弯倒。四面八方,牢牢固定住那颗绿松石,再也扳摇不动。
眼看微弱光线下,狮子双眼莹莹发亮,整个气机都活泼起来,他满意点头,再转身去镶嵌第二枚宝石。
这边镶到一半,背后咔咔作响,狮子全身摇撼起来。
沈乐猛然回头,就看见那狮子甩头、摆尾,四足撑地发力似乎要把身上缠结的什么东西甩掉,却最终无果。
折腾半天,只有刚镶进眼眶的绿松石,骨碌碌滚落在防潮垫上……
“啊这……又来了吗……”
沈乐无奈叹气。又要接受考验了?
又要打个通关才能走了?
这一次,希望难度稍微低一点吧,至少不要叫我爬雪山——
像进藏先遣队那样翻越昆仑山,从和田到藏北,那条路,我自认实在走不动,就算现在有法术在身,照样子走一遍,也要脱一层皮……
当年那一队人,装备简陋,粮食缺乏,完全不知道高反这回事儿,仅仅靠坚定的意志力就走通了这条路,真英雄也!
他加快速度,把两枚绿松石赶紧按进狮子眼眶,再把肩吞按到自己肩膀上。
没用,并没有什么用,只要手一松开,肩吞就会从肩膀上滑落,而不松开手,就没办法入定,没办法进入铠甲的记忆。
所谓,如果我拿着剑,就没法拥抱你,如果我放下剑,就没法保护你……
沈乐尝试两次,失败两次,没奈何,只能尝试笨办法:
在肩吞表面粘上胶带,固定扁绳,把两只肩吞“挂”在身上。想了想,又翻出那顶头盔,往脑门上一扣,调整好位置:
再次盘膝坐定的一瞬间,眼前快速黑暗下去,再睁开眼,已经改换了一片天地。
呼……这种强行往身上挂的方法,证明可行。沈乐松一口气,这才有时间左右张望:
啊这?
我这是在哪里?
这段记忆的主人,难道是吐蕃人吗?
叫我杀唐军,我真的下不了手啊!我宁可不通关!
但是现在想要退出去也不可能了。沈乐打定主意见机行事,随着队伍,晃晃悠悠前行。
前后左右,一片看不到尽头的荒滩戈壁,只有一丛一丛半个人高,坚实多刺的灌木生长,成为这荒滩上唯一的绿色:
沈乐认得这是骆驼刺,高原上的人叫它“扎麻”,他们发掘出烈士遗骸的地方,就叫“扎麻芒堡”,意思是“生长着很多扎麻的地方”。
所以,我进入记忆的地方,时间点不论,地点,是依据我现在出现的地方来的?
样本太少,无法确定。事实上,记忆当中,地址模糊,也没有卫星定位,沈乐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身边到处都有的骆驼刺,以戈壁沙漠当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而得名——
只有这种植物才能在戈壁当中生长,也只有骆驼,才能采食这种叶尖也有短短硬刺、连都是长在刺上的植物。
而眼前的戈壁滩,哪怕极度耐旱的骆驼刺,两棵之间都相距十来米远,似乎只有隔了这么长的距离,才能让它们能吸收到足够多的水分。
而这一小队人马,就在这除了骆驼刺之外,毫无植被的戈壁滩上,面无表情,向北走去。
高原上的风,哪怕六七月份也是带着寒意,每个人都在脸上涂了厚厚的油脂,又把头脸裹紧,沉默寡言,避免水分从口腔逸散。
队伍当中,只有一个少年似乎是初次跟队伍出来,不断左右观看。眼看暮色渐浓,队伍已经开始准备安营扎寨,他找了个空隙,低声询问:
“阿兄,我们一定要去打唐人吗?”
他在马背上动来动去,来回张望,没有片刻停歇。一会儿,又催马挨到队伍首领边上,小声询问:
“唐人那么强——”
“你怕了?”队伍首领一开始并不回答,只是甩动鞭子,把他赶开。来回被询问几遍以后,终于不胜其烦,压低声音呵斥:
“格桑,你怕了?懦夫就不要跟着出来,去放牧牦牛,或者,帮阿妈去捣奶豆腐!”
格桑一噎,整个人在马背上往下一缩,差点儿缩到马鞍侧面。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才又一次开口:
“我不是怕。只是阿兄,我听寺院里的经师说,我们是最高贵的人,是离天空最近的人,是胸怀最宽广的人,受了人的恩惠就一定要报偿。
您看,阿妈前些年,咳嗽得快要死掉了,是唐人大夫治好的,我的武艺,是和唐人师父学的,就连你手里的钢刀,也是唐人师父送给你的……”
沈乐悄然催马向前,和两兄弟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听他们说话。
无穷无尽的记忆涌上心头,他这具身体,名字好像叫旺堆,是队伍首领家里的奴隶,因为力气大,被提拔成随从武士——
所以首领望了他一眼也就不吭声,既不驱赶,也不呵斥。扭过头去,仍然对弟弟说:
“格桑,小恩和大恩是不一样的。
你只知道阿妈的咳嗽是唐人大夫治好的,你不知道他们每年从我们这里带走的红和雪莲,足够治好几千个人;
你只知道我的武艺是和唐人师父学的,你不知道能练出这样的武艺,得杀掉多少人……”
那么,我们受到的恩惠,就不是恩惠了吗?
对于没有伤过、杀过我们的唐人,就可以随便砍杀了吗?
格桑骨碌碌地转着眼珠子,在哥哥的威严下,却终究不敢反复询问。反而是队伍首领叹一口气,用鞭梢点点他脑袋:
“格桑,我们的牧民,放牧一年,也只能得到几百斤牛肉、一张牛皮。拿到山下去和唐人换东西,他们只肯换给我们一百斤粮食——
如果不抢,我们倒是能吃饱,我们领地上的勇士,我们的女人和孩子又怎么办呢?”
两个人一时都沉默下来。沈乐混在队伍里,支起矮矮的牛皮帐篷,捡来石块在周围压住,又学着旁人割了骆驼刺来生火。
一回头,就看见队伍里面,一个当仆役的奴隶娃子,悄悄地捡起骆驼刺上的叶片,背着人往嘴里送:
“格桑你看。”队伍首领一眼望见,也不喝止,只是指点给弟弟看:
“我们的小孩子,只能吃扎麻上面的骆驼蜜,可山下的唐人,却能吃到蜂蜜,吃到石蜜,喝到掺了蜂蜜的牛奶,吃到用石蜜腌渍煎炸的羊肉。
我们只想让所有族人吃饱饭,只想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尝一尝蜂蜜和石蜜的味道,这也错了么?可是,不用刀剑,我们做不到——”
这样也错了么?
想让族人吃饱饭,错了么?
吃饱肚子,难道不是任何人天经地义的权力,不是任何族群领袖应该担负的义务?
沈乐一时迷惘。他凑到火堆旁边,随着众人开始啃发黑的青稞饼子。一口一口,拉嗓子的触感,很快让他清醒过来:
假的!
——假的!
这个身体,这个叫旺堆的武士,他在还是奴隶的时候,从来没有吃饱过;
而他跟着队伍出征,建立战功之后,他也只是能吃到青稞和牦牛奶,偶尔能吃上一点肉;
但是,部族的首领,却是住在高大的牛皮帐篷里,举着金杯饮酒,用从山下抢来的黄金,向商人买了蜂蜜来吃!
如果武士拼死拼活,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只是给首领的帐篷里多添一只金杯,多添一条金腰带,那么,打仗到底有什么意思?
他把这些想法埋在心底,跟着队伍,缓缓前行。从戈壁滩翻越雪山,翻过长长的雪坂,再沿着山坳走到隘口。
迎面吹过来的风已经变得柔和,脚下的山道上,绿草越来越多……
“真好啊……”他在队伍里,听着前后左右,都有人交头接耳:
“唐人住的地方真好啊……那些唐人,懦弱的,连马都上不去的,连刀都不会用的唐人,他们凭什么住在这么好的地方?”
“这么富饶的地方,到处都是水,都是草的地方,就应该是我们这样的勇士占据!”
“听说……他们的皇帝……被草原上的勇士赶出了京城,赶到很深很深的山里去……”
“那时候,我们的勇士,可在长安好好抢了一笔!我阿爸就是那个时候,抢回两条金腰带,换了五十只羊……”
沈乐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话。好在旺堆本来就是奴隶提拔的武士,并没有什么说话的资格,他的沉默也没有引起别人注意。
直到一行人越走越低,低到接近隘口,队伍首领才打了个手势,让大家聚拢起来。整顿衣装,悄然前行:
“前面有一个他们的堡子。得把那地方摸掉,大伙儿才能继续往前走——多吉,旺堆,还有格桑,你们打头?”
啥?
小孩子也上?
族长的弟弟哎!第一次上战场哎!您确定是让他立功去的,而不是让他送死去的?
沈乐还在观望,另外两个年轻武士,已经默默开始调整武器。沈乐犹豫了一下,也跟着摘下弓箭,调整了一下短刀的方位。
三个人稍微分开一些,弯着腰,借着山石和草丛的掩护,悄然摸向烽火台。
沈乐一边前进,一边竖着耳朵听周围的动静,听武士们有没有发出声响,烽火台上有没有反应过来:
没有,没有,还是没有。武士们经验都很丰富,一个个蜷缩在烽火台的视野盲区,不声不响;
哪怕是他自己,靠着肌肉记忆,在草丛当中爬动的时候,也几乎没有制造出任何响动。
只有格桑,第一次上战场,经验不足。他倒是竭力想要轻手轻脚,奈何并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一脚踩下去,还是踩落了一块石头:
“什么人?!”
头顶上一声喝问。沈乐反射性地蜷住不动,下一刻,熟悉的弓弦响动铮铮而起,箭雨泼洒,落向头顶:
“啊——”
格桑反射性地惨叫出声。沈乐一惊,赶紧扑上前去,捂他的嘴:
别喊!
别喊!!!
藏住不动还有可能不被发现,一喊出来,上面瞄准射击,立刻就死!
迟了。他刚刚扑到少年背上,弦鸣铮铮,更多箭支落下。沈乐只觉得肩膀上火烧火燎地一痛,整个人像是被扎破了的气球,力气几乎泄尽。
幸好他还有理智,还能急速思考:
没事,箭是扎在肩膀上,不是扎在后背上……没有扎破肺部……乏力是因为疼,振作起来,等肾上腺素上来就好了……
他反手握住箭杆,奋力往上一拔。滚烫的热流喷洒而出,沈乐赶紧扔开热流,抱住少年,往旁边滚动。
连滚了几个圈子,缩到山崖底下,终于躲开了箭雨的咬噬,耳边怒吼连连,队伍首领和武士们已经冲了上去——
沈乐却没有动。他慢慢跪坐起来,把少年往上抱一抱,去查看他的伤口。这一看,心底就是一沉:
少年的上半身没有伤口。然而大腿上,没有被裙甲包覆、却又没有被靴子保护的地方,深深地插着半支长箭。
连续几个翻滚,长箭已经折断,箭簇也已经在肌肉里面划出了一道大口子。鲜血喷涌,染红了至少半平方米的地面……
这是,划到大动脉了?
出血如此汹涌,就算立刻捆扎近心端,也不知道能不能止住。沈乐还在全身摸索皮绳,少年的脑袋已经转了过来,抓住他的衣襟,嘴唇轻轻翕动:
“旺堆哥哥,我想……吃石蜜……”
声音一个字比一个字微弱。到了最后一个字,手指一松,头颅向他怀中歪倒。
沈乐慢慢放下手去。好一会儿,惨叫声、惊呼声传来,最后,队伍首领带着几个残兵败将,仓皇奔下:
“走!走!”
沈乐茫然跟上。跟着队伍首领冲上去的武士,这时候已经折损了一半,剩下一半也是人人带伤。
沈乐跟着他们仓皇冲出山道,绕了几个弯子甩脱唐人,刚喘口气,队伍首领已经一头栽倒:
“旺堆……”
他抖着手按在腰间,那柄嵌了一对绿松石的弯刀上,声音已经极其微弱:
“带大家回去……带……回去……”
(本章完)
蓝色方旗在戈壁上猎猎,方旗中央,一圈红底白字,环绕着鲜红的国徽图案,俯瞰着下方忙碌的众人。
特事局传信当天,就有本县法医飞奔而来,先匆匆探明了下方确有尸骨。
第三天,一支专家队伍从平原地区奔至,插下旗帜,摆开工具,就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当中。
沈乐反而无所事事。他除了在当地踱步一圈,指出“我觉得这里应该有遗骸”,就在旁边抱着木盒子闭目打坐。
前方干活的场面,和他在和田烽燧旁边看到的,于教授他们摆开的考古场面差不多。
都是划出探索范围,绳子拉出探方,再用小铲子、小刷子一点点开启:
事实上,这次匆忙赶过来的专家组,也确实是考古学教授带队。
区别只在于,于教授他们专注西北边陲遗迹考古,而这支队伍,专注人类学考古罢了。
从平原赶到高原,来不及休息,立刻就要投入工作,人人都是脸色苍白,却没有任何人一头躺倒,表示要先适应了再开始干活。
沈乐看在眼里,敬在心里,却也知道自己说不上话,就算开口劝说,这几位老师也不会听从;
他便只是翻出一盒长得像蓝莓的灵果,让诸位老师每人吃了一枚,好歹滋润一下身体;
然后再几个小盒子,每个盒子里装一块羊脂美玉,远远摊开,摆了一个占地面积极广、效用却是稀薄的聚灵阵。
自己在阵眼中心打坐,默默吐纳,吸引周边的灵气。浸润在稀薄的灵气当中,人怎样都会舒服一些,不至于一下子被高反干倒。
这一番忙碌,专家组的几位老师有的看在眼里,有的闷头干活,根本没有注意。
他们蹲在地上,一手铲子,一手刷子,全神贯注地干了差不多有一天,才有一个学生轻声喊:
“挖到了!”
一声轻呼,如同惊雷。
哗的一下,所有人都放下手里的东西,向当中凑了过来。只见层层沙土当中,横亘着一截骨骼,色泽黯淡,发黑、发褐。
沈乐还没看出点名堂来,带队的考古老师只瞥了一眼,就点头道:
“是人骨。看形状,应该是肱骨,我们挖到地方了——以这里为中心,向周围挖!”
刷刷刷刷,专家组的所有人,都以那个学生为中心,开始移动脚步。很快,更多的发现开始出土:
一根根长骨,一枚枚骨片。一只军鞋,一把牙刷,半把梳子,一枚肩章……
清理到头部附近的时候,半枚红五星,端端正正地躺在颅骨碎片当中,夺目生辉。
“找到了。”沈乐在旁边轻轻叹一口气。他抱着木盒在土坑边上屈膝跪下,打开木盒,从盒里取出另外半片红五星:
不用并拢到一起,稍稍靠近,身边就有人轻轻惊呼。
沈乐回头,就看见从他上高原开始接待他,一路开车送他过来的特事局小哥,脸色惊愕,低声喃喃:
“还真的在这里找到了……”
木盒里这半片,与泥土当中这半片,宛然一体,若合符节。
“是啊,就是在这里找到的——还要感谢你们相信我。”沈乐微笑起身,握了握他的手。
他的消息虽然是特事局报上去的,但是怎么报,语气轻重,肯定与否,还是要看这两位小哥的态度。
专家组这么快就来,大概两位小哥很为他说了几句好话,保证他感应无误,至少,保证他之前的记录一直很好。
哪怕有点心虚,也要想办法把专家组喊来:万一是真的呢?
万一沈乐的探查,真实无误呢?
现在,证明了沈乐远隔千里,感知到的目标当真没错,他肩上也卸下了一副担子。
这次回去,不至于被上头说“一惊一乍”、“还没确定的事情就来汇报”,而是妥妥地多了一份功劳。
那小哥脸色由惊愕转成喜悦,目光一转,落到土坑当中,又收敛成黯淡。
他倒退两步,垂头肃立片刻,退回原地,安静地看考古人员们忙碌。
那几个专家,和专家带来的学生们,却像是什么都没有看见一样,埋头在土里,一下一下用小刷子刷。
好容易刷出一片残骨,就有一个学生屈膝在旁,双手捧起。或许是手抖,那片残骨发出小小的“咔嚓”一声,吓得他赶紧放平手掌。
身边,另一个学生半偏过脸颊,悄声道:
“轻点儿,不要弄疼了他们……”
沈乐心头一颤,赶紧低下头,握紧手里的半片红星,一步一步退回原处,钻进帐篷里。
掌心微微刺痛,令他心神一时安宁下来,沉入定境之中。
身边灵气微微动荡,四面八方向中心吸附,环绕着他,又轻轻萦绕,抚慰在身边众人身上。
感觉那些专家、学生的呼吸渐渐缓慢悠长,高原反应带来的急促感慢慢褪去,他便消去了一桩心事,心神更加平和。
精神力展开,如游丝,如飞絮,似有似无,覆盖在整片场地,把手中木盒、木盒里的几样东西,和面前这片墓地勾连起来。
只感觉气机微微动荡,木盒悄然震动,似乎有千丝万缕的线条从盒子里伸出,与前方的墓地连接到一起。
连接越来越紧密,越来越融洽,终于,环绕三匝,往墓地当中的骸骨投去,消失不见。
咔嚓一声轻轻的脆响,木盒震动,两枚绿松石从白象眼中滚出,落到沈乐的衣襟上。
“呼……终于搞定了啊……”
沈乐长长吁一口气。为这两枚绿松石,可折腾了个天翻地覆,走半条丝路,再上一遍高原,来回折腾好几千公里——
难得盒子的执念终于消失,肯把这两枚绿松石交给他,往肩吞上面一镶,应该就没事了吧?
他把两颗绿松石仔细称量、记录、拍照,以便之后给朗嘎扎西付款,这才取出两只肩吞,手执绿松石,往狮子空荡荡的眼窝里塞去。
眼窝上錾出凹洞,周围盘结银片,只要把银爪略微弯曲,就能将宝石固定在上面。
沈乐甚至不用找锤子、镊子,只要精神力稍稍波动,就能推动银爪,向内弯倒。四面八方,牢牢固定住那颗绿松石,再也扳摇不动。
眼看微弱光线下,狮子双眼莹莹发亮,整个气机都活泼起来,他满意点头,再转身去镶嵌第二枚宝石。
这边镶到一半,背后咔咔作响,狮子全身摇撼起来。
沈乐猛然回头,就看见那狮子甩头、摆尾,四足撑地发力似乎要把身上缠结的什么东西甩掉,却最终无果。
折腾半天,只有刚镶进眼眶的绿松石,骨碌碌滚落在防潮垫上……
“啊这……又来了吗……”
沈乐无奈叹气。又要接受考验了?
又要打个通关才能走了?
这一次,希望难度稍微低一点吧,至少不要叫我爬雪山——
像进藏先遣队那样翻越昆仑山,从和田到藏北,那条路,我自认实在走不动,就算现在有法术在身,照样子走一遍,也要脱一层皮……
当年那一队人,装备简陋,粮食缺乏,完全不知道高反这回事儿,仅仅靠坚定的意志力就走通了这条路,真英雄也!
他加快速度,把两枚绿松石赶紧按进狮子眼眶,再把肩吞按到自己肩膀上。
没用,并没有什么用,只要手一松开,肩吞就会从肩膀上滑落,而不松开手,就没办法入定,没办法进入铠甲的记忆。
所谓,如果我拿着剑,就没法拥抱你,如果我放下剑,就没法保护你……
沈乐尝试两次,失败两次,没奈何,只能尝试笨办法:
在肩吞表面粘上胶带,固定扁绳,把两只肩吞“挂”在身上。想了想,又翻出那顶头盔,往脑门上一扣,调整好位置:
再次盘膝坐定的一瞬间,眼前快速黑暗下去,再睁开眼,已经改换了一片天地。
呼……这种强行往身上挂的方法,证明可行。沈乐松一口气,这才有时间左右张望:
啊这?
我这是在哪里?
这段记忆的主人,难道是吐蕃人吗?
叫我杀唐军,我真的下不了手啊!我宁可不通关!
但是现在想要退出去也不可能了。沈乐打定主意见机行事,随着队伍,晃晃悠悠前行。
前后左右,一片看不到尽头的荒滩戈壁,只有一丛一丛半个人高,坚实多刺的灌木生长,成为这荒滩上唯一的绿色:
沈乐认得这是骆驼刺,高原上的人叫它“扎麻”,他们发掘出烈士遗骸的地方,就叫“扎麻芒堡”,意思是“生长着很多扎麻的地方”。
所以,我进入记忆的地方,时间点不论,地点,是依据我现在出现的地方来的?
样本太少,无法确定。事实上,记忆当中,地址模糊,也没有卫星定位,沈乐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身边到处都有的骆驼刺,以戈壁沙漠当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料而得名——
只有这种植物才能在戈壁当中生长,也只有骆驼,才能采食这种叶尖也有短短硬刺、连都是长在刺上的植物。
而眼前的戈壁滩,哪怕极度耐旱的骆驼刺,两棵之间都相距十来米远,似乎只有隔了这么长的距离,才能让它们能吸收到足够多的水分。
而这一小队人马,就在这除了骆驼刺之外,毫无植被的戈壁滩上,面无表情,向北走去。
高原上的风,哪怕六七月份也是带着寒意,每个人都在脸上涂了厚厚的油脂,又把头脸裹紧,沉默寡言,避免水分从口腔逸散。
队伍当中,只有一个少年似乎是初次跟队伍出来,不断左右观看。眼看暮色渐浓,队伍已经开始准备安营扎寨,他找了个空隙,低声询问:
“阿兄,我们一定要去打唐人吗?”
他在马背上动来动去,来回张望,没有片刻停歇。一会儿,又催马挨到队伍首领边上,小声询问:
“唐人那么强——”
“你怕了?”队伍首领一开始并不回答,只是甩动鞭子,把他赶开。来回被询问几遍以后,终于不胜其烦,压低声音呵斥:
“格桑,你怕了?懦夫就不要跟着出来,去放牧牦牛,或者,帮阿妈去捣奶豆腐!”
格桑一噎,整个人在马背上往下一缩,差点儿缩到马鞍侧面。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才又一次开口:
“我不是怕。只是阿兄,我听寺院里的经师说,我们是最高贵的人,是离天空最近的人,是胸怀最宽广的人,受了人的恩惠就一定要报偿。
您看,阿妈前些年,咳嗽得快要死掉了,是唐人大夫治好的,我的武艺,是和唐人师父学的,就连你手里的钢刀,也是唐人师父送给你的……”
沈乐悄然催马向前,和两兄弟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听他们说话。
无穷无尽的记忆涌上心头,他这具身体,名字好像叫旺堆,是队伍首领家里的奴隶,因为力气大,被提拔成随从武士——
所以首领望了他一眼也就不吭声,既不驱赶,也不呵斥。扭过头去,仍然对弟弟说:
“格桑,小恩和大恩是不一样的。
你只知道阿妈的咳嗽是唐人大夫治好的,你不知道他们每年从我们这里带走的红和雪莲,足够治好几千个人;
你只知道我的武艺是和唐人师父学的,你不知道能练出这样的武艺,得杀掉多少人……”
那么,我们受到的恩惠,就不是恩惠了吗?
对于没有伤过、杀过我们的唐人,就可以随便砍杀了吗?
格桑骨碌碌地转着眼珠子,在哥哥的威严下,却终究不敢反复询问。反而是队伍首领叹一口气,用鞭梢点点他脑袋:
“格桑,我们的牧民,放牧一年,也只能得到几百斤牛肉、一张牛皮。拿到山下去和唐人换东西,他们只肯换给我们一百斤粮食——
如果不抢,我们倒是能吃饱,我们领地上的勇士,我们的女人和孩子又怎么办呢?”
两个人一时都沉默下来。沈乐混在队伍里,支起矮矮的牛皮帐篷,捡来石块在周围压住,又学着旁人割了骆驼刺来生火。
一回头,就看见队伍里面,一个当仆役的奴隶娃子,悄悄地捡起骆驼刺上的叶片,背着人往嘴里送:
“格桑你看。”队伍首领一眼望见,也不喝止,只是指点给弟弟看:
“我们的小孩子,只能吃扎麻上面的骆驼蜜,可山下的唐人,却能吃到蜂蜜,吃到石蜜,喝到掺了蜂蜜的牛奶,吃到用石蜜腌渍煎炸的羊肉。
我们只想让所有族人吃饱饭,只想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尝一尝蜂蜜和石蜜的味道,这也错了么?可是,不用刀剑,我们做不到——”
这样也错了么?
想让族人吃饱饭,错了么?
吃饱肚子,难道不是任何人天经地义的权力,不是任何族群领袖应该担负的义务?
沈乐一时迷惘。他凑到火堆旁边,随着众人开始啃发黑的青稞饼子。一口一口,拉嗓子的触感,很快让他清醒过来:
假的!
——假的!
这个身体,这个叫旺堆的武士,他在还是奴隶的时候,从来没有吃饱过;
而他跟着队伍出征,建立战功之后,他也只是能吃到青稞和牦牛奶,偶尔能吃上一点肉;
但是,部族的首领,却是住在高大的牛皮帐篷里,举着金杯饮酒,用从山下抢来的黄金,向商人买了蜂蜜来吃!
如果武士拼死拼活,冒着生命危险上战场,只是给首领的帐篷里多添一只金杯,多添一条金腰带,那么,打仗到底有什么意思?
他把这些想法埋在心底,跟着队伍,缓缓前行。从戈壁滩翻越雪山,翻过长长的雪坂,再沿着山坳走到隘口。
迎面吹过来的风已经变得柔和,脚下的山道上,绿草越来越多……
“真好啊……”他在队伍里,听着前后左右,都有人交头接耳:
“唐人住的地方真好啊……那些唐人,懦弱的,连马都上不去的,连刀都不会用的唐人,他们凭什么住在这么好的地方?”
“这么富饶的地方,到处都是水,都是草的地方,就应该是我们这样的勇士占据!”
“听说……他们的皇帝……被草原上的勇士赶出了京城,赶到很深很深的山里去……”
“那时候,我们的勇士,可在长安好好抢了一笔!我阿爸就是那个时候,抢回两条金腰带,换了五十只羊……”
沈乐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话。好在旺堆本来就是奴隶提拔的武士,并没有什么说话的资格,他的沉默也没有引起别人注意。
直到一行人越走越低,低到接近隘口,队伍首领才打了个手势,让大家聚拢起来。整顿衣装,悄然前行:
“前面有一个他们的堡子。得把那地方摸掉,大伙儿才能继续往前走——多吉,旺堆,还有格桑,你们打头?”
啥?
小孩子也上?
族长的弟弟哎!第一次上战场哎!您确定是让他立功去的,而不是让他送死去的?
沈乐还在观望,另外两个年轻武士,已经默默开始调整武器。沈乐犹豫了一下,也跟着摘下弓箭,调整了一下短刀的方位。
三个人稍微分开一些,弯着腰,借着山石和草丛的掩护,悄然摸向烽火台。
沈乐一边前进,一边竖着耳朵听周围的动静,听武士们有没有发出声响,烽火台上有没有反应过来:
没有,没有,还是没有。武士们经验都很丰富,一个个蜷缩在烽火台的视野盲区,不声不响;
哪怕是他自己,靠着肌肉记忆,在草丛当中爬动的时候,也几乎没有制造出任何响动。
只有格桑,第一次上战场,经验不足。他倒是竭力想要轻手轻脚,奈何并没有受过这样的训练,一脚踩下去,还是踩落了一块石头:
“什么人?!”
头顶上一声喝问。沈乐反射性地蜷住不动,下一刻,熟悉的弓弦响动铮铮而起,箭雨泼洒,落向头顶:
“啊——”
格桑反射性地惨叫出声。沈乐一惊,赶紧扑上前去,捂他的嘴:
别喊!
别喊!!!
藏住不动还有可能不被发现,一喊出来,上面瞄准射击,立刻就死!
迟了。他刚刚扑到少年背上,弦鸣铮铮,更多箭支落下。沈乐只觉得肩膀上火烧火燎地一痛,整个人像是被扎破了的气球,力气几乎泄尽。
幸好他还有理智,还能急速思考:
没事,箭是扎在肩膀上,不是扎在后背上……没有扎破肺部……乏力是因为疼,振作起来,等肾上腺素上来就好了……
他反手握住箭杆,奋力往上一拔。滚烫的热流喷洒而出,沈乐赶紧扔开热流,抱住少年,往旁边滚动。
连滚了几个圈子,缩到山崖底下,终于躲开了箭雨的咬噬,耳边怒吼连连,队伍首领和武士们已经冲了上去——
沈乐却没有动。他慢慢跪坐起来,把少年往上抱一抱,去查看他的伤口。这一看,心底就是一沉:
少年的上半身没有伤口。然而大腿上,没有被裙甲包覆、却又没有被靴子保护的地方,深深地插着半支长箭。
连续几个翻滚,长箭已经折断,箭簇也已经在肌肉里面划出了一道大口子。鲜血喷涌,染红了至少半平方米的地面……
这是,划到大动脉了?
出血如此汹涌,就算立刻捆扎近心端,也不知道能不能止住。沈乐还在全身摸索皮绳,少年的脑袋已经转了过来,抓住他的衣襟,嘴唇轻轻翕动:
“旺堆哥哥,我想……吃石蜜……”
声音一个字比一个字微弱。到了最后一个字,手指一松,头颅向他怀中歪倒。
沈乐慢慢放下手去。好一会儿,惨叫声、惊呼声传来,最后,队伍首领带着几个残兵败将,仓皇奔下:
“走!走!”
沈乐茫然跟上。跟着队伍首领冲上去的武士,这时候已经折损了一半,剩下一半也是人人带伤。
沈乐跟着他们仓皇冲出山道,绕了几个弯子甩脱唐人,刚喘口气,队伍首领已经一头栽倒:
“旺堆……”
他抖着手按在腰间,那柄嵌了一对绿松石的弯刀上,声音已经极其微弱:
“带大家回去……带……回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