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忠义绝翁婿

    大周宫城,乾阳宫。
    自锦衣卫查获甄家藏匿家财之事,嘉昭帝让三法司就此事依律定罪。
    三法司主官对此事各有论断,对量刑各抒己见,这也是刑律权衡常有之事,并不足为奇。
    这日一早,嘉昭帝召大理寺卿韦观繇、刑部尚书陈茂舒、左都御史周显扬入宫专议此事。
    原本这样一桩事情,寻常只让三法司按律磋商,最终上报皇帝签署即可。
    嘉昭帝之所以郑重其事,召集三法司主官入宫商议,是想完全掌控此事走向,不因律法磋商而走偏。
    金陵甄家对于嘉昭帝来说,不是简单的获罪犯官之事。
    其背后牵扯火器私造谋逆,隐蔽四王八公旧势趋向,关系父子君王潜势此消彼长。
    嘉昭帝更需要严办此案,对意图染指火器的谋逆势力,予以严厉打压威慑。
    甄家之案已不止是甄应嘉一人罪责大小,而是嘉昭帝张大皇权,权衡掌控朝政的要紧筹码。
    所以,针对甄家戴罪之身,私匿家银之事,三法司可以依刑律,但必须符合皇帝的预想和利益。
    大理寺卿韦观繇说道:“圣上,甄应嘉在革职查办期间,不待朝廷有司依律判定,阴私藏匿家财。
    此乃枉顾国法之行,必须予以惩戒。
    原本圣上顾念甄家祖上之功,及甄老太妃遗泽,下旨查抄甄家七成家产,已对其家格外宽宥。
    然甄应嘉不知感恩,再行狂悖之举,臣以为应对其加刑处置,查抄其全部家产,以为惩戒。”
    韦观繇是中正严明之人,稽案断凶才是大理寺主责,他自然会不遗余力,但对判刑定罪一向偏于中庸。
    虽然作为嘉昭帝的近臣,他知晓皇帝对甄家之案的深远筹谋。
    但从大理寺稽案定凶出发,甄家之罪在于甄世文私造火枪,甄应嘉并没有参与其中。
    甄应嘉作为甄家家主,甄世文的父亲,有治家无德、教养无方之罪,罢官抄家已足够予以惩戒。
    至于他私藏家财,所为有悖律法,但并不算死罪,加重惩戒即可。
    他作为大理寺首官,如果动辄刑罚于人生死,有失三法司首衙体统,那和推事院还有何区别。
    韦观繇话音刚落,嘉昭帝不动声色,目光之中似若有所思。
    刑部尚书陈茂舒说道:“启禀圣上,韦寺卿所言虽然公允,但刑律判罚需应时势。
    江南乃士族豪门聚集之地,文教盛行,黎民富庶,人心多变,大户豪门奸恶不法,时有发生。
    即便本朝开元以来,江南世家罪愆殒落,也并不鲜见。
    金陵甄家乃江南豪门翘楚,在当地名望深入人心,言行举止为人关注,更为人潜移印证。
    甄应嘉以朝廷戴罪之身,私匿家产,逃脱刑律,此等行径,流传市井,以为效仿。
    以后但凡世家大户身犯罪愆,都如他这般藏匿私财,以图后路复起,朝廷律法森严,从何谈起。
    一旦法弛惩弱,豪强失之敬畏,江南六州一府,从此将会愈发多事。
    因此,臣以为甄应嘉私匿家产之事,必须严惩,只是抄没全部家产,难儆效尤,必须加罪专惩!”
    ……
    嘉昭帝看向还未发言的左都御史周显扬,问道:“周爱卿有何谏言?”
    周显扬听了皇帝问话,心中微微一凛。
    比起韦观繇的严明中允,陈茂舒的法家之言,都察院向来是三法司中最为激进的衙门。
    都察院从来以风闻奏事为任,行事以明快锐利著称,也被人诟病为快嘴臭嘴之瑕……
    都察院虽有时让皇帝都有些厌烦,但到了合适时候,却能成为帝王最锋利的刀剑。
    周显阳能做到都察院首官,自然是非一般人物,精明干练,观风望势之能非普通臭嘴御史可比。
    三位入殿官员,圣上单单对自己开口,自然是想自己说些中听的话,甚至是稍息偏激的话……
    周显阳说道:“启禀圣上,臣认同韦寺卿和陈尚书之言,甄应嘉戴罪之身,私匿家财,罪家一等。
    臣以为不仅要加抄其全部家产,更要对其刑罚专罪,肃正江南豪门士族风气。
    且此事不仅罪于甄应嘉一人,他会千里送银入京,必是京中有人与其沆瀣一气,才让他觉得有机可乘。
    臣以为甄应嘉之罪不可恕,其余阴私不法之辈,也不可不察!
    臣听闻锦衣卫已拿问甄家入京之人,据其招供事由,因北静王为甄家之婿,甄家私银欲藏北静王府。
    北静王水溶堂堂王爵,位高名重,是否真行此枉法之事,还请圣上查纠,勿枉勿纵。”
    韦观繇和陈茂舒听了周显扬之言,心中都一阵古怪。
    御史不是一贯以清流自居,这位周大人堂堂都察院左都御史,怎么也变得不要脸面,开始揣摩起圣意?
    嘉昭帝听周显扬之言,嘴角不易察觉的牵动,说道:“三位爱卿之言,皆颇为中肯,此事便依此处置。”
    韦观繇和陈茂舒听了嘉昭帝此话,都是面无表情,只是低头口称遵旨。
    他们心中多少有些叹息,圣上心中早已乾纲独断,只不过需要臣子言之于口,方可制衡朝议分歧罢了。
    那位偷运家私上京的甄应嘉,只是三人这聊聊数语,圣上一句依此处置,罪名就已被死死框定。
    却不知这位北静王爷,今番该当如何,多半只要应对不善,就要因此落下罪名。
    这等勾结犯官世家之名,虽不会让北静王府像当初宁国府一般,因此被除名削爵抄家。
    但北静王爵至此终了,从此难以世袭,如同其他旧勋降等袭爵,多半要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
    三位三法司主官正各自心思流转,乾阳殿六品值守太监袁竞快步入殿。
    说道:“启奏圣上,北静王爷在奉天门外求见,有本上奏自辩。”
    三位官员听到此言,心头皆微微一震,这位北静王倒是不含糊,这么快就有了回应。
    嘉昭帝说道:“朕正在与各位爱卿商议政事,眼下并无闲暇。
    既是北静王自辩之本,将折子递进宫就是,等朕看过再宣他说话。”
    韦观繇等人听了这话,心中多少都品味出来,圣上对北静王的观感,当真乏善可陈。
    水溶想要携带本入宫自辩,圣上都推脱不见,可是半点脸面都不给,只让他的奏本入宫。
    听说这位北静王爷贤名远播,满腹诗书,能言善道。
    如果他能入宫自辩,只怕会有一番滔滔不绝,可惜圣上根本不给机会,倒是错过一场精彩。
    嘉昭帝冷笑道:“据甄家仆役在锦衣卫昭狱供述,朕昨日已派人向北静王问话。
    他言甄家人与王府来往走动,因属内宅亲眷之事,一向由王妃甄氏操持,他从不过问,也并不知情。
    对甄家藏银之事,言辞含糊,颇有推卸之意。
    按着这个道理,朕何须他上本自辩,让北静王妃甄氏向皇后自辩即可。
    朕也懒于在这上头闲扯,且看看他的自辩奏本说些什么,三位卿家也可参详。”
    韦观繇等人都是官场老饕,通晓人情世故,鬼蜮伎俩,知道北静王回复言辞,心中各自有些不屑。
    眼下甄家是获罪之门,这等关键要命之时,甄家人和王府往来,北静王水溶怎可能毫不知情。
    即便王府长史等属官都是死人,不懂得及时提醒王爷。
    北静王妃甄氏素有贤名,据说是个极懂进退礼数之人,如今紧要关头和娘家往来,不可能不知会北静王爷。
    水溶拿这种冠冕之言,来推脱糊弄圣驾,圣上何等精明之人,心中岂能不鄙夷于他。
    怪不得堂堂王爵请宫觐见,圣上半点脸面都不给,只让奏本入宫,人却是不见的。
    ……
    只是过去稍许,六品内侍袁竞便急匆匆入殿。
    手持奏本说道:“启奏圣上,北静王自辩奏本在此,请圣上御览。”
    嘉昭帝接过奏本,只是翻开看了几眼。
    意味深长笑道:“没想到北静王竞有这等忠义之心,对甄应嘉私匿家财立陈其弊,满腔愤慨。
    朕观他奏本中诸般主张,竟和三位爱卿之言,颇为吻合。
    郭琳,将奏本给三位卿家传阅。”
    韦观繇等人见向来严肃的嘉昭帝,正值与官员议政之时,竟少见的露出笑容。
    只是这笑容着实有些异样,充满了讥讽和不屑的意味……
    三人接过北静王的奏章,快速浏览一遍,脸上也露出古怪的神情。
    北静王在奏章之中,先是恳述其情,言王府与甄家藏银之事,绝无半点瓜葛。
    甄家奴仆上门向王妃投帖,只言寻常家礼之事,并未提起藏银之意。
    其人在锦衣卫供述之言,完全是恶意污蔑。
    又言甄家身为获罪之门,不思悔过自新,藏银枉法,蒙蔽视听,罪愆已昭。
    北静王府虽为金陵甄氏姻亲,绝不敢因亲亲之情,与其同流合污。
    奏章末尾,水溶对甄应嘉之举,痛陈利弊,恳请圣驾予以严惩,不可因皇恩宽宥而姑息养患……
    ……
    韦观繇等人看过这份自辩奏章,心中都颇为震惊,还有一丝油然而生的寒意。
    素闻北静王水溶颇有贤名,却从不知他这等深明大义。
    甄应嘉可是他的老泰山,他为让北静王府撇清此事,言辞之中竟毫不留情,颇有杀之以快天下的愤慨……
    怪不得四王八公之中,唯独北静王一脉,至今都未降等传袭,依旧稳坐王爵之位,名不虚传。
    嘉昭帝淡然说道:“北静王身为甄家姻亲,对甄应嘉之罪,能这般深明大义,颇为难得,不可辜负其情。
    可见三位爱卿论罪之言,精确中肯,符合众议民心,按方才所议审断此事,即日向金陵传旨。
    郭霖,传朕旨意,御赐北静王府金帛二十匹,以彰其德……”
    ……
    伯爵府,探春院。
    绣房之中,站了满满当当的人,贾琮正给探春更换伤药。
    迎春、黛玉等姊妹在旁好奇端详,还不时指点说笑。
    探春的掌伤快养了十日,这是最后一次敷药,之后只需保养一月,便可以痊愈。
    贾琮正忙到一半,内院看守小门的婆子来传话,说西府有位袭人姑娘,过来探望三姑娘。
    众人听了都知道其中究竟,这段时间袭人已来过一次,自然是宝玉托她过来看望。
    黛玉问道:“袭人姑娘一人来的,可还有跟着旁人?”
    那婆子说道:“我看的真真的,自然是那姑娘一人来,伯爷吩咐过多次,两府小门不许入外男。”
    迎春听了嘴角微微一抽,知道黛玉问这话的意思,也知她心里防着哪个。
    琮弟说什么小门不近外男,可西府除薛家大哥,就只有宝玉一个外男。
    也不知道什么缘故,自那次宝玉过了生日之后,琮弟似乎愈发不待见宝兄弟。
    每次有人偶尔提起,自己常会察觉到他皱眉头,如今连林妹妹都这样,他们倒是特别同声同气。
    但迎春等姊妹虽懂这规矩的含义,多半觉得是贾琮不喜宝玉纨绔,才会格外不愿亲近。
    只有探春多少猜到其中隐秘,心中多少有些叹息。
    因她曾听侍书说当日疑窦,猜到宝玉生日那天,似乎做了污秽之事……
    而这件事知道的人极少,三哥哥恰好是清楚的,并且从来不愿和自己说起。
    宝玉做了这等事情,寻常又爱牵扯林姐姐,东府后宅又都是家中姊妹,三哥哥哪还会让宝玉踏进半步……
    ……
    没过一会儿,袭人便笑着进来,看到家中各位姑娘都在,聚了满满一屋子,倒是微微一愣。
    看到琮三爷握住三姑娘的手,在哪里涂药膏扎绷带,显得异常亲密和睦,家中姑娘都在旁笑看。
    袭人看到这等情形,不禁微微一愣,这场景不是自家二爷最喜欢,好在他没见到,不然还不知怎么说酸话。
    在座之人中,黛玉和宝钗,一个因宝玉向来痴缠,一个因王夫人恶意诬赖。
    宝玉又爱标榜清高,还常说贾琮的歪话,她们都和宝玉生了嫌隙,自然也不太和袭人多说话。
    探春原本和宝玉同父,但自被王夫人家法责打,身心皆创痛懊恼。
    宝玉是王夫人掌上明珠,让她对宝玉生出疏远之情,自然和袭人也无话可谈。
    贾琮原本就和袭人不熟,如今在自己的府邸,更不会特意去应酬宝玉的丫鬟,自然更无话可说。
    只有迎春在西府和袭人熟悉,又因她曾是贾母的丫鬟,才不时和她应酬几句。
    迎春自做了贾琮的管家小姐,这等照顾场面,顾全大局,周到礼数也成了她自然而然举止。
    邢岫烟自来贾家就住进东府,西府都没去过几次,她对袭人很是陌生,又是个少言之人,自然更没话说。
    唯独史湘云最心无旁骛,她和袭人说话最多。
    因她对宝玉并没有曲折心思,从小就是两人高兴说不停,不高兴就吵上一架,自然对袭人没有芥蒂。
    加上她小时在贾母身边长大,袭人因是贾母的丫鬟,曾指派服侍过湘云,所有两人向来要好。
    也多可有了湘云插科打诨,笑语盈盈,让袭人忽视了众人隐含的疏远冷淡。
    她想起自己二爷交待的话,原本是不想去说的,可这时被湘云活络气氛,话语多了些便利。
    她想着要是不提这话头,回去自己哪位爷必定啰嗦唠叨。
    便笑着说道:“这眼看着乞巧节快到了,我们府上最多女儿家,来时我们二爷让问,姑娘们打算怎么过节。
    我们二爷可以帮着出出主意。”
    袭人之所以有此一问,因七月初七乞巧节,又称女儿节,算是内宅姑娘的大节日。
    宝玉之所以让袭人有此一问,因为东府门槛太高,他实在跨过不去,只能借乞巧节和姊妹们多些亲近。
    ……
    在座的姊妹都是聪慧之人,听了袭人的话语,自然都知道宝玉的心思。
    黛玉和宝钗自然不接话头,平常躲着还来不及,姊妹们过女儿节,让他掺和进来算什么意思。
    探春也有些冷了心思,也是默默不语。
    迎春心中只有自己兄弟,她知道贾琮不喜宝玉,当然不会膈应自己兄弟,也不接袭人话茬。
    邢岫烟却看了贾琮一眼,心想过女儿节最好有表哥一起,哪里用那个宝玉操心。
    史湘云原本想要说笑,见到气氛有些压抑沉默,一下子也收住了话头。
    袭人见场面如此冷落,神情有些尴尬,想着原本这一年多时间,二爷就和姑娘们疏远。
    如今太太打了三姑娘,好像让二爷也更不受人待见,他这好心热乎的打算,竟也没有人说句应承话。
    ……
    袭人的一番话,倒让贾琮想到离七月初七,好像也没有几天时间。
    听说王熙凤已分娩在即,难道哪巧姐儿真在乞巧那日出生,这对自己倒是新奇事。
    这个有些猎奇的念头,只是在他心头一闪,然后才想到袭人话中意思。
    他看到探春包裹纱布的双手,心中忍不住痛惜,胸中不由生出郁气。
    淡淡说道:“袭人,我和宝玉虽同年,毕竟比他还大些,他已过舞象之年,又是已定了亲事之人。
    不能每日想着和姊妹们说笑,总要在读书这些正经事上多下功夫。
    如今他因还未成亲,可在老太太身边尽点孝心,等到成家立业,就该想着回东路院孝敬老爷太太了。
    孝道礼数,天经地义,才是他该多想的事,乞巧节毕竟是女儿节,要怎么过,让姊妹们自己打算就好。
    三妹妹在东路院遭罪,我自会好好照顾,以后不会让她再吃亏,让宝玉放心便是。”
    袭人听了这话,脸上顿时有些发白,一向以来,琮三爷从不会对二爷说什么话。
    即便三爷承袭荣国爵位,成了西府家主,老爷和太太都搬去东路院。
    但是二爷依旧安居西府,按照常理已有些不妥。
    但三爷似乎颇为大度,对此事也是不闻不问,任凭二爷住在西府,叫人都觉有些理所应当。
    如今怎么突然说起这等冷话……(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