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俱乐部的精神冲击
珍妮的反应并不是个例。
此时流行的浪漫故事, 男主角往往有一定的道德追求,因为作家们希望通过作品教育女性慎重择偶,即便其中有“浪荡男士”, 也往往是反面角色或者悲剧人物,将在结局受到惩戒或者失去真爱,来警示那些女性读者。
因此,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比起花花公子, “高冷但专一”男士的隐忍和忠诚更受欢迎。
他们真是大错特错了。
《镜报》这一期发布之后,简直是引爆了整个社交圈。报纸的销量飙升, 女仆日记的内容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读者们纷纷给编辑寄来信件,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编辑们都惊呆了。
“尊敬的编辑, 我在读到‘s先生’的故事后, 几乎无法自拔。虽然我明白自己不该喜欢这种男人, 毕竟他一开始是个无情的花花公子,但……”资深编辑念道, “他那句‘能让我记住名字的,只有你一个’, 让我感到自己突然变得如此重要,仿佛他所有的浪荡、所有的冷漠,都是为了最终能专一地爱上我。是的,我知道, 这样的男人不值得信任,但在我愿意是那个让他为我改变的人。”
“……我不理解!”年轻编辑抱着头几乎要尖叫了,“这些女士到底在想什么啊!”
“亲爱的编辑,虽然我已经是已婚女性,但我真的很喜欢《镜报》上的‘s先生’。我知道如果我的丈夫知道我对‘s先生’的喜爱, 他一定会生气。”中年编辑面无表情地念道,“但是每当我看到他对j小姐的专注和那些深情的眼神,我就忍不住会想,或许我也能成为那个他最在乎的女人。作为一个已婚女人,我知道这种想法是危险的……知道危险你就别寄信过来啊!”
“什么?已婚的女士都有这种想法吗?!”编辑们惊讶得都站起来了。
“我虽然已经过了年轻时的情感冲动,但《镜报》中的‘s先生’的故事让我回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想法。我年轻时也曾有过类似的幻想,想象自己能征服一个不羁的男人,让他在众多女人中选择我。”资深编辑念道,“可能正因为在现实中,我再也遇不到这样的男人,所以我的内心才更加渴望这种刺激的爱情吧。”
总而言之,尽管许多读者明白这种感情理应受到批判,明知这种花花公子的爱情本应被拒绝,但她们依然被其中的诱惑和情感冲突深深吸引。浪子回头的情节,让她们找到了自己对爱情的另一种渴望——那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最终征服一切的爱情。
这种对“独占的爱”的憧憬,反而比那种“忠诚无私”的情感更能打动她们的心。
想到之前他们还在嘲笑这种让人头皮发麻的台词,声称不会有一名女士喜欢听这种情话……之前信誓旦旦的话语现在好像化身回旋镖,扎得他们遍体鳞伤。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了……”中年编辑低声嘟囔,“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为什么这些女士们都在憧憬这样的故事?她们甚至都能从那些轻浮、不尊重女性的行为中,看到浪漫的元素?”
“我真是难以相信!”年轻编辑目光迷茫,“这些信是真实存在的吗?该不会是这位女仆小姐,呃,收买了一堆人给我们写信……”他说不下去了,他也知道这种想法有多荒谬。
资深编辑拿起那份报纸,仔仔细细地再看了一遍这位s先生的话语,试图从中发现一些可取之处,但当他看到满篇的“丫头”,还是抖落了一地的鸡皮疙瘩。
他是实在理解不了这种傲慢、自大、轻浮的花花公子,单纯说几句“只有你一个”,就能让女士们纷纷折服的魅力在哪。
资深编辑摇着头,叹了口气,“也许我真该去文学俱乐部,问问那些作家的看法,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然而,没等他们主动去寻求答案,一封来自野人文学俱乐部的邀请函就不期而至。
“我们诚挚邀请贵社派员参加即将举行的读书会,届时将讨论《女仆日记》带来的影响,”信上如是说道。
“哦?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编辑们眼睛一亮,“看起来他们也在困惑女仆日记为何如此受欢迎。”
于是,编辑部决定派遣经验丰富的中年编辑前往,参加这一周一次的读书会。
时间很快来到了读书会的日子,在野人文学俱乐部的大厅中,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纸张的香气,威尔斯坐在一角,手中握着一本厚重的小说,桌子上摆放着几本摊开的书籍,墙壁上挂着泛黄的文学海报,他听着台上作家的分享,表情严肃而专注。
“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是一篇刊登在《镜报》上的日记,”作家举起一张小报,“这篇日记让《镜报》的销量猛增了好几倍,甚至超过了许多大报社的预期。”
“那么厉害?!”威尔斯被这样的成绩震慑住了,“是什么样的日记?难道是揭露了某个贵族的隐私?或者什么丑闻?”
台上的作家还在介绍,“就其投稿者自称,这是一篇来自上世纪的女仆的日记,讲述了她祖母的所见所闻,真实性不能保证,里面的人物姓名也已经隐去,可以说,它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销量,单纯只依靠它的内容,而非它揭露了什么丑闻。”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作家摊了摊手道,“我实在难以理解它为什么会如此畅销。日记的内容相当简单,并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甚至可以说,它所讲述的人物让我一度感到不适。”
这么一说,可把威尔斯的好奇心提起来了,他问坐在旁边的经纪人朋友,“你听说过这篇日记吗?”
“我好像看过,”经纪人露出复杂的神色,“但是我不敢肯定是不是就是那一篇。”
作为一名文学经纪人,他每天都需要接触各种信息,小报上的消息自然也不容错过。无论是为了和客户、朋友们探讨时的谈资,还是作为业界动态的参考,这些内容他都要留意。所以,他对《镜报》上的那篇“女仆日记”有印象,甚至记得其中一些片段,印象也非常深刻。但……这样一篇平平无奇的日记,居然能够让《镜报》的销量倍增?他依然难以相信这个事实。
“那篇说了什么?”注意到朋友的脸色,威尔斯越发好奇了。
经纪人只是摇了摇头,低声说道:“很短的一篇日记,待会儿你听就知道了。”
威尔斯稍微一愣,但也没有再追问。全场的注意力已然集中在台上的作家身上。作家谦逊地说:“所以,今天我带来这篇日记,想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我希望从各位的观点中,能找到一些线索,解开它背后的谜团。”
话音刚落,他便从手中的小报上开始朗读。由于报纸的篇幅实在不长,而且这篇日记的内容与前篇有紧密关联,他干脆将上一篇也一并读了出来,“……红着眼、掐着腰……亲我一口,命都给你。”
经纪人皱紧眉头,虽然他看过一遍,有了些许抵抗力,但是再次听到这种文学,死去的记忆开始攻击他,让他再次露出痛苦面具。
而他看到一边的威尔斯,脸上一片空白,似乎已经被震惊得灵魂出窍了。
台上的作家已经快速念到了第二篇,“……丫头……别嘴硬,眼神是不会说谎的……”
当一群正直的男士,突然遭受到红眼文学+丫头文学的双倍攻击,个个面色难看,表情各异。有人眉头紧锁,双臂无助地抱住自己;有的人目光空洞,眼神迷茫,好像听了,又好像没听;而有的人东看看西看看,似乎在寻找一个人能和他一起抵御这种精神上的污染。
“……就是这样,”漫长得仿佛过了一个世纪,作家终于读完了这两篇短短的日记,他看到台下参与者的各种神态——仿佛被龙卷风席卷过一样,留下满地狼藉,无奈地道,“我想现在大家应该能理解我当时读到这些文字时的心情了。”
好一会儿,这些遭受精神攻击的参与者才缓过来,威尔斯给自己倒了杯热茶,对他的经纪人朋友感叹道,“我现在知道你刚才为什么不说了。”
经纪人耸了耸肩,“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和你的反应一模一样。”
这时,一位可怜的绅士无助地问,“这种文字,真的能让报纸的销量增加吗?”
作家耸了耸肩,显得有些无奈,“事实上,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也曾怀疑过它的真实性。”他顿了顿,看了看周围的参与者,继续说道,“所以我特别邀请了一位《镜报》的编辑来这里。”
在大家的注视下,被邀请而来的中年编辑给予肯定的答复,并表示他们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就我们所拆的每一封,几乎都表达了对s先生和w先生的崇拜和向往。”他顿了顿,补充道,“许多读者在信中提到,这些日记让他们感到如痴如醉,甚至有些人提到,他们希望能像那位……丫头……一样,成为s先生所青睐的对象。”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直接击中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脏。所有人都愣住了,呆呆地看着这位编辑,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消息。
此时流行的浪漫故事, 男主角往往有一定的道德追求,因为作家们希望通过作品教育女性慎重择偶,即便其中有“浪荡男士”, 也往往是反面角色或者悲剧人物,将在结局受到惩戒或者失去真爱,来警示那些女性读者。
因此,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比起花花公子, “高冷但专一”男士的隐忍和忠诚更受欢迎。
他们真是大错特错了。
《镜报》这一期发布之后,简直是引爆了整个社交圈。报纸的销量飙升, 女仆日记的内容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读者们纷纷给编辑寄来信件,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编辑们都惊呆了。
“尊敬的编辑, 我在读到‘s先生’的故事后, 几乎无法自拔。虽然我明白自己不该喜欢这种男人, 毕竟他一开始是个无情的花花公子,但……”资深编辑念道, “他那句‘能让我记住名字的,只有你一个’, 让我感到自己突然变得如此重要,仿佛他所有的浪荡、所有的冷漠,都是为了最终能专一地爱上我。是的,我知道, 这样的男人不值得信任,但在我愿意是那个让他为我改变的人。”
“……我不理解!”年轻编辑抱着头几乎要尖叫了,“这些女士到底在想什么啊!”
“亲爱的编辑,虽然我已经是已婚女性,但我真的很喜欢《镜报》上的‘s先生’。我知道如果我的丈夫知道我对‘s先生’的喜爱, 他一定会生气。”中年编辑面无表情地念道,“但是每当我看到他对j小姐的专注和那些深情的眼神,我就忍不住会想,或许我也能成为那个他最在乎的女人。作为一个已婚女人,我知道这种想法是危险的……知道危险你就别寄信过来啊!”
“什么?已婚的女士都有这种想法吗?!”编辑们惊讶得都站起来了。
“我虽然已经过了年轻时的情感冲动,但《镜报》中的‘s先生’的故事让我回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想法。我年轻时也曾有过类似的幻想,想象自己能征服一个不羁的男人,让他在众多女人中选择我。”资深编辑念道,“可能正因为在现实中,我再也遇不到这样的男人,所以我的内心才更加渴望这种刺激的爱情吧。”
总而言之,尽管许多读者明白这种感情理应受到批判,明知这种花花公子的爱情本应被拒绝,但她们依然被其中的诱惑和情感冲突深深吸引。浪子回头的情节,让她们找到了自己对爱情的另一种渴望——那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最终征服一切的爱情。
这种对“独占的爱”的憧憬,反而比那种“忠诚无私”的情感更能打动她们的心。
想到之前他们还在嘲笑这种让人头皮发麻的台词,声称不会有一名女士喜欢听这种情话……之前信誓旦旦的话语现在好像化身回旋镖,扎得他们遍体鳞伤。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了……”中年编辑低声嘟囔,“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为什么这些女士们都在憧憬这样的故事?她们甚至都能从那些轻浮、不尊重女性的行为中,看到浪漫的元素?”
“我真是难以相信!”年轻编辑目光迷茫,“这些信是真实存在的吗?该不会是这位女仆小姐,呃,收买了一堆人给我们写信……”他说不下去了,他也知道这种想法有多荒谬。
资深编辑拿起那份报纸,仔仔细细地再看了一遍这位s先生的话语,试图从中发现一些可取之处,但当他看到满篇的“丫头”,还是抖落了一地的鸡皮疙瘩。
他是实在理解不了这种傲慢、自大、轻浮的花花公子,单纯说几句“只有你一个”,就能让女士们纷纷折服的魅力在哪。
资深编辑摇着头,叹了口气,“也许我真该去文学俱乐部,问问那些作家的看法,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
然而,没等他们主动去寻求答案,一封来自野人文学俱乐部的邀请函就不期而至。
“我们诚挚邀请贵社派员参加即将举行的读书会,届时将讨论《女仆日记》带来的影响,”信上如是说道。
“哦?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编辑们眼睛一亮,“看起来他们也在困惑女仆日记为何如此受欢迎。”
于是,编辑部决定派遣经验丰富的中年编辑前往,参加这一周一次的读书会。
时间很快来到了读书会的日子,在野人文学俱乐部的大厅中,空气中弥漫着咖啡与纸张的香气,威尔斯坐在一角,手中握着一本厚重的小说,桌子上摆放着几本摊开的书籍,墙壁上挂着泛黄的文学海报,他听着台上作家的分享,表情严肃而专注。
“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是一篇刊登在《镜报》上的日记,”作家举起一张小报,“这篇日记让《镜报》的销量猛增了好几倍,甚至超过了许多大报社的预期。”
“那么厉害?!”威尔斯被这样的成绩震慑住了,“是什么样的日记?难道是揭露了某个贵族的隐私?或者什么丑闻?”
台上的作家还在介绍,“就其投稿者自称,这是一篇来自上世纪的女仆的日记,讲述了她祖母的所见所闻,真实性不能保证,里面的人物姓名也已经隐去,可以说,它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销量,单纯只依靠它的内容,而非它揭露了什么丑闻。”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作家摊了摊手道,“我实在难以理解它为什么会如此畅销。日记的内容相当简单,并没有太多曲折的情节,甚至可以说,它所讲述的人物让我一度感到不适。”
这么一说,可把威尔斯的好奇心提起来了,他问坐在旁边的经纪人朋友,“你听说过这篇日记吗?”
“我好像看过,”经纪人露出复杂的神色,“但是我不敢肯定是不是就是那一篇。”
作为一名文学经纪人,他每天都需要接触各种信息,小报上的消息自然也不容错过。无论是为了和客户、朋友们探讨时的谈资,还是作为业界动态的参考,这些内容他都要留意。所以,他对《镜报》上的那篇“女仆日记”有印象,甚至记得其中一些片段,印象也非常深刻。但……这样一篇平平无奇的日记,居然能够让《镜报》的销量倍增?他依然难以相信这个事实。
“那篇说了什么?”注意到朋友的脸色,威尔斯越发好奇了。
经纪人只是摇了摇头,低声说道:“很短的一篇日记,待会儿你听就知道了。”
威尔斯稍微一愣,但也没有再追问。全场的注意力已然集中在台上的作家身上。作家谦逊地说:“所以,今天我带来这篇日记,想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我希望从各位的观点中,能找到一些线索,解开它背后的谜团。”
话音刚落,他便从手中的小报上开始朗读。由于报纸的篇幅实在不长,而且这篇日记的内容与前篇有紧密关联,他干脆将上一篇也一并读了出来,“……红着眼、掐着腰……亲我一口,命都给你。”
经纪人皱紧眉头,虽然他看过一遍,有了些许抵抗力,但是再次听到这种文学,死去的记忆开始攻击他,让他再次露出痛苦面具。
而他看到一边的威尔斯,脸上一片空白,似乎已经被震惊得灵魂出窍了。
台上的作家已经快速念到了第二篇,“……丫头……别嘴硬,眼神是不会说谎的……”
当一群正直的男士,突然遭受到红眼文学+丫头文学的双倍攻击,个个面色难看,表情各异。有人眉头紧锁,双臂无助地抱住自己;有的人目光空洞,眼神迷茫,好像听了,又好像没听;而有的人东看看西看看,似乎在寻找一个人能和他一起抵御这种精神上的污染。
“……就是这样,”漫长得仿佛过了一个世纪,作家终于读完了这两篇短短的日记,他看到台下参与者的各种神态——仿佛被龙卷风席卷过一样,留下满地狼藉,无奈地道,“我想现在大家应该能理解我当时读到这些文字时的心情了。”
好一会儿,这些遭受精神攻击的参与者才缓过来,威尔斯给自己倒了杯热茶,对他的经纪人朋友感叹道,“我现在知道你刚才为什么不说了。”
经纪人耸了耸肩,“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和你的反应一模一样。”
这时,一位可怜的绅士无助地问,“这种文字,真的能让报纸的销量增加吗?”
作家耸了耸肩,显得有些无奈,“事实上,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也曾怀疑过它的真实性。”他顿了顿,看了看周围的参与者,继续说道,“所以我特别邀请了一位《镜报》的编辑来这里。”
在大家的注视下,被邀请而来的中年编辑给予肯定的答复,并表示他们收到了许多读者来信,“就我们所拆的每一封,几乎都表达了对s先生和w先生的崇拜和向往。”他顿了顿,补充道,“许多读者在信中提到,这些日记让他们感到如痴如醉,甚至有些人提到,他们希望能像那位……丫头……一样,成为s先生所青睐的对象。”
这番话如同一记重锤,直接击中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脏。所有人都愣住了,呆呆地看着这位编辑,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