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可怜的读者

    新一期《柯南探案》的发布, 让许多只知道“恐怖屋效应”的读者们诧异地发现,原来威斯敏斯区的恐怖屋已经进化到了这种地步。
    案件的凶手无疑就在死者的三位队友之中,而此时, 柯南正与他的大学生未婚妻兰、以及两位好友一起在恐怖屋对面的咖啡馆里等待着下一场“探灵”活动。听到恐怖屋中传来尖叫声后,柯南第一时间和另一位大学生侦探好友冲了进去展开调查。
    “这不科学,”看到这里的威尔斯忍不住吐槽道, “卢恩顿哪有那么多侦探?”
    “卢恩顿也没有那么多杀人案件啊,”他的妹妹毫不客气地反驳道, “但案件多了,侦探自然也就多了。”
    这话说得……威尔斯无力反驳。
    早在《柯南探案》第一期发布登上报纸的时候, 他就注意到这本从一众便士小说中脱颖而出的小说,但是这种便士小说, 比黄背书还要“地摊文学”, 作为写正统小说的作者, 他确实对其没有什么兴趣。
    而当“连环杀手”的恐慌在报纸上蔓延,他一边觉得“是不是在哗众取宠?”一边抱着“有那么严重吗?”的态度, 特地从街头巷尾的小书贩手里买了一本。
    这一看,他不得不承认, 世界上的确可能存在“连环杀手”,在报纸的渲染下,他也不知不觉开始关注卢恩顿的失踪人口,担心这些不知所踪的人在某个黑暗的角落悄然被害, 却无人关注。
    威尔斯还记得那时候的胆战心惊,每天睡觉前都强迫症般地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甚至在自己的枕头底下藏了把餐刀。
    然而,这本小说带来的影响远超威尔斯的预期。从提出到现在,整整五年都没有通过的《大都会警察法》, 蹭着《柯南探案》的风口,突然就有获得批准的希望了。
    当然,其中不乏“工业革命让城市极速扩张,带来上升的犯罪率,而维持治安的守望者们组织混乱、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时代”等等客观因素,但连环杀手故事的风波无疑推动了这一进程。
    能够影响法案的小说,哪怕它只是一本不值钱的、一便士就能买到的地摊小说,也足以引起文学圈的重视。它的作者艾略特因此声名大噪,要不是这位作者实在太过神秘,除了写作就不参加其他活动,恐怕想要结识他的人早已蜂拥而至。
    而之后的柯南案件,也一个比一个离奇诡异,威尔斯已经成为了柯南的忠实粉丝,每次出门都会注意街头巷尾的小书贩有没有说“《柯南探案》最新作品”。
    每一期的案件似乎都随机发生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但无论地点多么偏僻,柯南,这位神秘的小学生侦探,总会恰巧在附近。这种巧合已经成了《柯南探案》的经典元素,甚至引发了读者间的调侃:“柯南该不会是死神的忠实眷属吧?”
    小说中描绘的“米花市”显然是以卢恩顿为蓝本,那些狭窄的街巷、熟悉的地标,都被原封不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种贴近现实的描写让威尔斯感到一种奇特的亲切感,仿佛随时就会在街头巷尾看到一具尸体。不过这一次的“恐怖屋”,威尔斯倒是从没去过。
    尽管威尔斯曾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恐怖屋效应”的文章,但他既没有未婚妻,也没有心仪的淑女,更何况,曾经在看《鸦羽之宅》时,他差点被吓得昏厥过去。因此,对于这类令人胆寒的地点,威尔斯一直是敬谢不敏。
    对于这种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威尔斯感觉十分新奇,看得兴致勃勃。
    当柯南冲进恐怖屋,看到那位已经停止呼吸的男士时,威尔斯仿佛也跟随他进入了那阴森的房间。男士的三位朋友站在旁边,脸色惨白,神情惊恐,而柯南的侦探朋友则立刻开始询问几人事发的经过。柯南本人则一如既往地保持冷静,仔细检查倒在地上的尸体。
    他很快发现尸体的双手紧紧抓住胸口,表情僵硬,看起来像是因为过度恐惧而导致心脏骤停一样。
    不过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据死者的三位朋友所述,死者听说这座恐怖屋能够让同行的淑女对自己产生好感,因此特意约上心仪的淑女和两位朋友前来一探究竟。
    恐怖屋一直有“亡灵混入其中”的传闻,死者原本对亡灵之说嗤之以鼻,所以才信心满满地来此“探灵”。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切竟以他的突然死亡告终。
    “真是没有想到他会被吓死。”死者的好友们泪流满面,悲伤不已。
    就在此时,恐怖屋的前台工作人员急匆匆地赶来,焦急地解释说,他们的恐怖屋中所扮演的“亡灵”全都是真人表演,只不过使用了一些魔术效果和机关装置。他甚至详尽地描述了整个探灵过程——这一部分写得像恐怖屋的广告一样。
    柯南歪着脑袋,装作天真无邪地问道:“呐~这位哥哥有心脏病吗?”这是他下意识的一个问题,因为要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被吓得心脏骤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位朋友纷纷摇头,表示自己对此并不清楚。但前台工作人员立刻拿出了一份协议,解释说所有来体验的客人都必须签署这份声明,保证自己没有心脏类疾病。这么一来,恐怖屋的责任自然就被推卸得一干二净。——威尔斯再次怀疑这是恐怖屋委托的广告,连注意事项都写得清清楚楚。
    然而,柯南的推理并没有止步于此,既然死者不可能是因为心脏病发作而死,那么更大的可能性就是他被下毒了。
    就在这时,三位朋友间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眼见凶手可能就在他们当中,三人开始互相指责,揭露对方可能的杀人动机。原来,这三人都对死者怀有怨恨,彼此间的矛盾也不小。
    “每次都是这样,”威尔斯向妹妹抱怨道,“凶手都是心怀怨言的朋友或者情人……反正都是亲近的人。”
    他开始回想自己交友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试图找出是否曾有疏忽之处,会让某位熟人对他心生杀意。看了那么多《柯南探案》之后,威尔斯竟不由得对自己的社交生活产生了某种隐约的恐惧感。
    “凶手不是熟人就是陌生人。”妹妹一边整理信件,一边随口回道。
    威尔斯沉默半晌,“……你这不是废话吗?”
    “但熟人杀人的机会就大多了,”妹妹耸了耸肩道,“毕竟陌生人谁会莫名其妙地痛下杀手。”
    上一期刚看过随机杀人事件的威尔斯沉默了。
    “似乎陌生人作案会比熟人犯下更多的案件,”威尔斯试图总结道,“因为陌生人作案时,受害者只是随机选择的目标,向谁下手都无所谓。而熟人则通常有明确的动机,只会针对特定的人选。”
    妹妹思考了一会儿,点头赞同,“很有道理,这位艾略特先生真专业啊,也不知道他杀了多少人。”
    “……报纸上不是早就澄清过吗?艾略特先生其实是一名侦探,”威尔斯立刻反驳道,“他只不过是见多识广罢了。”
    说完这话,威尔斯不由得陷入思索。眼下的作家圈子并不大,在俱乐部或沙龙里遇见艾略特本人也不是不可能——前提是艾略特肯出现在公众面前。如果他真的是个杀人犯,那威尔斯都不敢再走出家门了。
    所以,出于对自我安全的考虑,艾略特最好别是什么杀人狂魔。
    “那现在大家还是不知道艾略特先生的真实身份吗?”妹妹好奇地追问,“我还以为那些大人物早就把他的底细查得一清二楚了呢,毕竟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危险人物,”在威尔斯的怒视下,妹妹只好改口,“好吧,专业人士,我是说,如果警察局真的成立,那些官面人物肯定希望他能够加入其中的,他看起来真的很了解那些杀人犯。”
    由于警察法案通过的概率变大,提出法案的爵士已经在着手筹备警局的人员了,并对卢恩顿的知名侦探们发出了邀请,这并不是什么秘密,收到邀约的侦探都表示非常荣幸。
    “他对自己的身份保护得太好了,而且他应该也有大人物当后台,”威尔斯解释说,随后举起手中的《柯南探案》说道:“不过现在倒是有了一个线索。艾略特先生肯定去过威斯敏斯的恐怖屋,甚至亲自体验过那里的探灵活动,可能还不止一次。不然,他不可能对里面的布置和吓人的环节如此熟悉。”
    凡是读过最新一期《柯南探案》,并亲自去过威斯敏斯恐怖屋成功探灵的人,很快便联想起书中提到的那条隐藏在油画背后的排行榜卷轴。尽管大家心里都清楚,艾略特先生极有可能用了个化名,但这似乎是唯一一条能够追踪到他真实身份的线索。
    然而,当那些得知此事并心怀好奇的读者,向恐怖屋的前台提出看一眼卷轴的要求时,前台工作人员却带着歉意拒绝了他们。“很抱歉,这可是我们的商业机密,”他解释道,“只有在恐怖屋里成功探灵的人,才能有资格打开卷轴一窥究竟。”
    这些可怜的读者们只好硬着头皮报名参加“探灵”活动,心里明知里面有恐怖的“亡灵”,但对艾略特先生真实身份的好奇心还是让他们鼓足了勇气。然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勇气并不足以抵挡住恐怖屋内的惊魂场景,不少人被吓得魂飞魄散。
    “如果艾略特先生是想用这种方式来阻止我们的好奇心,”那些被吓晕过去的读者在被唤醒后,虚弱地抱怨道,“那么他成功了。”
    不过,即便探灵成功,他们也不会在卷轴上找到艾略特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