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恐怖屋效应

    威廉在去往恐怖屋的路上顺便拿到了艾伦先生的回信。
    一部催人泪下的亡灵戏剧?似乎也不错, 但是众所周知,艾伦先生更擅长恐怖主题的题材,譬如鬼魂之旅、恐怖屋以及《鸦羽之宅》的原著, 但催人泪下嘛……难道是被吓得泪流满面吗?
    "威廉,"他的亡灵同伴——恐怖屋的npc——呼唤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你在看什么呢?"
    “艾伦先生的信件, ”威廉坦率地道,“之前因为我们不太好的名声, 我写信去向他倾诉了一番……”他快速地将前因后果简略地说了一通,“所以我在想, 那部……呃……亡灵戏剧,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每次说到这我都很生气, ”他的同伴愤愤不平地说, “亡灵喜欢看口口小说的荒谬说法到底是谁传出来的!怎么会有人相信这种无稽之谈!”
    就跟华国人忍不住去搜“歪果仁怎么看待华国人”的问题一样, 亡灵们对自己在外界的形象也十分在意。随着这个荒唐的传闻越传越广,以至于到现在, 每一只亡灵都听说了。
    是真的越演越烈,因为《异世界》在这段时间内陆陆续续又出售了好几批, 传闻也随之扩散开来,由此可见,只要这部书籍继续传播,亡灵的名声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挽回的余地。
    他们真是想不明白, 明明自己兢兢业业地扮演黑暗中的恐惧之源,辛勤耕耘着这份恐怖事业,怎么突然之间就被贴上了这样一个荒唐的标签呢?就算自己被写进了口口小说里,那别的种族也是一样的待遇——好吧,可能亡灵是更不体面一些, 但怎么就他们冒出这样的事情呢?
    这真是让所有亡灵都百思不得其解。
    威廉心虚地望天望地,仿佛那里有什么奇怪生物刚刚飞走一样。
    “总而言之,”等同伴的情绪平息下来,他立马转移话题道,“你怎么看?”
    “说起来,艾伦先生确实没写过什么悲剧故事,”亡灵同伴沉思道,而后又爽朗地道,“不过,艾伦先生和艾琳娜小姐是朋友吧,也许他们会互相交流意见呢。想一想《怀特的故事》,那结局可让观众们充满遗憾,我还听说不少观众想要更改结局,让教士将怀特从教堂里放出来呢。”
    鉴于艾琳娜是他们名义上的老板爱德华的妹妹,经常在戏剧开演前来看彩排,大家对她都十分亲切,她也不在自己人面前掩饰自己是《灰姑娘》的剧作家和《鸦羽之宅》的改编者,现在,又多了一部《怀特的故事》。
    “确实,”威廉也点点头,“我听说当扮演教士的演员上台谢幕的时候,还有观众情绪激动地喊着,‘你才应该去教堂底下赎罪’……如果艾伦先生与艾琳娜小姐合作的话,这部亡灵戏剧一定很吸引人。”
    说起来,虽然在故事里教士站在了吸血鬼的对立面,但为了不引起裁判所和神职人员的反感和注意,艾琳娜特地将教士的人设修改得柔和了一些,即便将怀特压在教堂底下,也是有理有据,再加上吸血鬼的扮相确实让人害怕,大部分观众都表示能够理解教士的立场。
    如果写成真正的、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法海,恐怕戏剧开演第二天,神职人员们就要上门来抗议了。
    “嘿,你还在外面站着做什么呢?”正当威廉两人聊得开心的时候,恐怖屋的前台亡灵走了过来,“又一批游客来了,赶紧回来,本来亡灵就不够。”
    眼看着前台以一种“是不是你带坏了他”的目光看过来,威廉忙端出乖巧的笑脸。
    “你怎么来了?你很闲吗?”前台没好声气地问道,“你不用去演戏了?那敢情好,我这里正缺亡灵呢,外面有一堆游客询问相关事宜,你去解答他们的疑问吧。”
    按理来说,随着社交季的到来,贵族们通常应该更倾向于出入那些适合聊天和展示风度的社交场合,像恐怖屋这种地方显然不在其中。但是,谁也没想到,上周的《斯特兰德报》刊登了一篇介绍“恐怖屋效应”的文章,直接扭转了这一局面。
    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刚刚回到伦敦,准备参与社交季的贵族绅士。他讲述了自己与一位并不特别中意的淑女去了一次恐怖屋的经历。本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冒险,但令他意外的是,那份因恐惧而加速的心跳,竟然让他对那位淑女产生了微妙的好感。
    更令人惊奇的是,当他询问其他曾陪同淑女前往恐怖屋的朋友时,发现大多数男士都在恐惧中对同行的女士们心动不已。而当他请自己的妹妹私下询问那些淑女时,得到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
    是以,他得出结论,恐惧似乎能够激发人们对身边异性的情感,甚至可能让一段原本平淡的关系迸发出火花。因此他建议,若是有心追求某位淑女,不妨大胆地邀请她去一次恐怖屋——推荐观光路线。
    不过,他也幽默地提醒大家,最好不要一次约两位以上的淑女同行,“否则你可能会对她们同时心动,那可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这篇文章只总结了作者和他身边人的经历,却因这经历贴近生活显得极具说服力。一时之间,恐怖屋成了新晋的热门社交地点,游客数量激增。
    由于恐怖屋为了保证游客的体验,每次接待的人数都受到严格限制。因此,许多未能提前预约的客人们只能另觅去处,纷纷涌向了《鸦羽之宅》和“鬼魂之旅”等其他热门恐怖体验项目。
    由于该类项目都由亡灵们来扮演,这让城里的亡灵们忙得不可开交,甚至不得不临时从乡下召集隐居的亡灵们前来支援。
    那些隐居乡下的亡灵,原本因为无法获取足够的恐惧值来维持人类形象,在裁判所大肆搜捕超自然生物时,不得不逃离城市,隐姓埋名地生活在乡间。若长期无法获得恐惧的力量,他们的幽灵形态将逐渐消散,最终彻底消亡在人世间。
    现在,他们有了一份正经的工作,为了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所有尚未正式入职的亡灵都必须在恐怖屋里接受专业的吓人技巧训练。
    等他们在恐怖屋表现得足够出色,就可以被调往“鬼魂之旅”项目——因为那不仅仅是吓唬人的工作,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才艺和表演技巧。由于表现好的亡灵会被抽去欢乐之家音乐厅,这里的亡灵演员职位便出现了空缺,可以容纳新亡灵们。
    再进一步,他们便能光荣地参演《鸦羽之宅》,成为那里的亡灵演员。为了保证大家都能蹭到恐惧值,这部戏剧中的吓人亡灵采取轮班制度,每个亡灵都有机会出演。
    一旦他们对吓人失去兴趣,并且赚够了恐惧值,就可以考虑转行,去别的剧组(如《灰姑娘》)竞争演员位置,提升自己的唱功和表演技巧。若是表现出色,甚至有机会签约欢乐剧院,成为真正的歌剧演员呢。
    这一系列职业规划可谓是将亡灵们安排得明明白白,堪称“亡灵流水线”。
    眼看亡灵队伍越发壮大,威廉作为“前辈”,时常会来恐怖屋看看那些乡下亡灵的情况,每次看到他们几乎透明的形体,他就越发感谢艾伦先生。
    指的是恐怖领域的那个。
    “就是这里吗?”威廉久违地、被抓壮丁似的在外面充当恐怖屋的客服,听到其中很明显新游客的问话,“这里就是报纸上说的‘恐怖屋’?我是说,好像有好几家恐怖屋,你们这里是报纸上说的那家吗?”
    这位好奇的新游客正是伯克利的好朋友、刚从外国回来的乔治先生。
    乔治东张西望地打量着那扇普普通通的大门,他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恐怖屋效应”的文章后,虽然暂时没有什么心仪的淑女,却非常好奇这种新鲜东西。他去年离开卢恩顿的时候,还没有这种恐怖项目呢!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的。
    “是的,这里就是最正宗的恐怖屋,”威廉耐心地回答着面前游客们的问题,“不喜欢同性,和同性朋友来会不会爱上对方?……对不起,我们是恐怖屋,没有这种功能。能不能邀请亡灵们在婚礼上客串惊喜嘉宾?啊这……万一把新郎新娘吓跑了,我们可不提供找回服务。里面的亡灵可以不吓人吗?……我们是恐怖屋……即便是观光路线也会吓到人的。”
    也不知道这些新游客哪来那么多离谱问题,一时间威廉回答得口干舌燥。
    “晚上的活动和白天有什么不一样吗?”在一堆离谱问题里,难得遇到一个正常的,威廉都要感动得热泪盈眶了,“是的,晚上的活动会更加可怕一些,你们可以试试我们的’探灵‘活动,另外,’逃脱‘活动也在测试中,都是四个人才能开启一局,适合与朋友一起参与。”
    这几个月恐怖屋一直在慢慢打磨“逃脱”,也就是艾琳娜参考“黎明杀机”的策划方案,不过逃生者并没有一些花里胡哨的技能,这也就导致他们只能逃和躲,没法像游戏那样遛着亡灵。
    这点艾琳娜并不在意,反正恐怖屋,传播恐惧是最主要的,游戏性没有那么丰富就没有吧。
    解释完两种游戏的区别后,威廉建议道:“‘逃脱’的刺激程度远高于‘探灵’。如果您对这些活动感兴趣,我建议先从‘探灵’开始。啊?找不到四个人一起?您可以去对面的主题咖啡馆看看,那里经常有同样落单的人在组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