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白裙联动
这部恐怖的《鸦羽之宅》, 宛如一块巨石落入卢恩顿,溅起一大片水花。
《斯特兰德报》最新的一期足足有一整个版面谈论着这部可怕的戏剧,有的探讨原型故事和戏剧的关系, “原型故事应该发生在戏剧结束之后, 经过灵媒的驱逐,虚弱的亡灵只能将它的诅咒附在信件上。”
有的谈论着那些别出心裁的互动手法,“在这场戏剧中,舞台不再是亡灵的唯一存在之地。亡灵们似乎无处不在, 随时可能出现在观众席的各个角落。这样的设计让观众时刻保持警觉,恐惧感油然而生。”
有的在诉说自己看完后的心情,“看完这部戏剧,黑夜对我而言成了无尽的噩梦,唯恐再度陷入那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中。如今,我每晚都辗转反侧,只有白天的阳光才能驱散那萦绕心头的阴霾。”
也有人注意到那无比真实的布景, “我从未在舞台上见过如此逼真的家庭场景。剧中的房间仿佛是直接从我的家中搬到舞台上一样, 甚至连衣柜的摆放都与我家中的一模一样。每当我回家看到那熟悉的衣柜, 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戏中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拍手声,以及从衣柜里爬出来的亡灵。”
不仅是《斯特兰德报》这类专门刊登引人注目消息的报纸, 连最具影响力的《时代报》、《每日新闻》这类只评论正经戏剧的、有影响力的报纸,都在自家的戏剧栏目提到了这部《鸦羽之宅》, 这是之前的《灰姑娘》和谜题晚宴都没有的待遇, 可能在经过前作口碑的发酵之后,各大报纸终于注意到这个异军突起的音乐厅的作品。
不过它们并没有花费特别多的版面, 所写的文章更偏向于正经的戏剧评论, 《时代报》探讨故事背后的灵感来源,和其在社会中的意义, “……剧中的亡灵象征了那些无法摆脱的过去,和隐藏在暗处的潜在危机,而观众们的恐惧,正是因为对这种不确定性和未知威胁的真实反应……”
《每日新闻》则重点评价那些演员们的表演,称亡灵演员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人类演员在面对亡灵时的逼真反应也使观众们仿佛亲历其中。
至于其它报纸,有的谈及观众反应与社会影响,有的关心剧中互动环节和创新之处,探讨这种形式对未来戏剧的启示。
总而言之,在这些报纸杂志们的发力之下,坎特音乐厅带来的魔术对其它音乐厅的影响,在欢乐之家似乎都以一种无形的形式消弭了,好奇心强、试图挑战自己的胆量、想坑亲戚朋友的人们,纷纷涌向欢乐之家,希望能赶上这个潮流,以免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说不上话。
而目前为止,欢乐之家都没有送出去一枚镀银徽章,和威尔斯他们一样,那些挑战自我的观众们在经历第一波互动时,便叫嚷着要取消这个环节。在爱德华的指示下,他们甚至在欢乐之家的售票桌上竖起一个牌子,写着“谁会是第一个拿走镀银徽章的勇敢者?”
“不管是谁,反正不是我,”威尔斯在已经对这部戏剧有心理阴影了,他现在路过音乐厅都觉得里面阴气森森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部戏剧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戏剧本身,因为之前作者的推崇,“野人俱乐部”的作者们一大半都对这部戏剧充满兴趣,而当他们看完回来之后,更是灵感充沛。每周朗诵自己作品的常规聚会,都有不少恐怖佳作的出现。
可以说,主持人的初衷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到了实现。
为了感谢他们的灵感来源,这些作者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作品里加入了一个白裙女人亡灵。可以想像,这些作品一旦刊登出去,白裙或许会成为亡灵的象征——之一了。
这些佳作刺激了那些没敢去观看的作者们。一位威尔斯熟悉的面孔转头询问他道,“你也去看过那部戏剧了吗?怎么样?真的很可怕吗?”
威尔斯首先关切地询问了对方的健康状况,在确认对方心脏无恙后,才轻松地拍了拍胸脯说:“其实,我觉得它并不如外界所渲染的那般恐怖。事实上,我觉得它有些被过度夸大了。”
怎么说呢,可能因为他是被坑去看的,所以也很想坑一下别人。
“真的吗?”这位熟人疑惑道,“其他人都说非常吓人。”
威尔斯稍显心虚地回应:“可能是因为他们参与了互动环节,那个环节确实比较惊悚。但只要你选择不参与,就不会感到那么害怕了。”
熟人半信半疑,便去询问其他成员。不知是否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这些成员突然改变了之前的评价,纷纷表示《鸦羽之宅》并不可怕。
“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威尔斯在心里感叹道。
随着《鸦羽之宅》的观众越来越多,欢乐之家柜台上的小物件也越来越多,甚至还重启了《灰姑娘》的柜台。除了之前的那些小饰品,《灰姑娘》有的贺卡、墙纸、礼品包装纸……,爱德华统统给《鸦羽之宅》都安排上。
这些小周边都卖得很好,不管是印着骷髅的贺卡(或许用在葬礼上?),还是黑漆漆的节目宣传单……比不上《灰姑娘》,但能将谜题晚宴远远甩开,很难想象观众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购买的。
其中比较受人欢迎的,竟然是那首亡灵出场必唱的歌曲乐谱,以及那封在鬼故事里提到的、记载着诡异故事的信件,老实说,爱德华真的不太能理解这东西热销的原因,那歌曲能在什么时候演唱啊?还有,他们不会觉得那信件很不吉利吗?
但是,当他听购买这些道具的观众说,是要当作礼物送给朋友的时候,便理解了一切——有你们做朋友,真是他们的福气。
白裙女人的挂画——这还是艾琳娜提出来的,据说是一位艺术家克里贝的画作复制品。老实说,对自家妹妹的想法,爱德华已经难以去猜测了——更是以一种一马当先的姿态,销量在众多周边产品里遥遥领先,这让他委实不解。
这幅画并不像那位饰演亡灵的演员,她的五官都画得很浅,背景像是在下雨一样,这位女郎仿佛闭着眼睛打着一把伞,乍一看很正常,越看越觉得让人毛骨悚然,反正爱德华自己是不会买这么一幅作品回家挂的,但不可否认,它的艺术价值好像真的挺高,至少,那些观众都惊呼着“杰作!”将它买下来。
由于这幅挂画的热销,爱德华为了蹭自家的热度,特地找了家裁缝店,订制一批亡灵穿的白色裙装,是难得一见的成衣,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可惜,沃斯裁缝店婉拒了这个要求,不过没关系,这些白色裙装的技术含量不高,随便找一家裁缝店都能制作。
即便是亡灵穿的裙子,艾琳娜在之前写剧本的时候也精心设计了一番,那是一条颜色惨白的裙子,拥有着蓬松的裙体,以及白色的头纱,配套的头纱在戏剧里没有展现,因为披散在前的头发会影响它的效果,这一套搭配可以直接当成晚礼服,出现在宴会上。
不过爱德华想,应该没有人会将这么一条裙子穿到晚宴上的,即便——
“你是说,”他在给妹妹的信里有点难以接受,“把这条白裙子放进海伦纸娃娃里?出联动版本?这也太不吉利了……你是怎么想的?”
艾琳娜是怎么想的?她只是看伊丽莎白她们画纸娃娃太累了,想给她们减轻一点负担,她有什么错呢?如果有错,那就是太关心姐妹们的身心健康了——虽然这些工作负担都是她带来的。
然后再顺便蹭一蹭《鸦羽之宅》的热度而已。
毕竟,海伦纸娃娃已经两个月没有新系列了,而《鸦羽之宅》的衣裙本身也无法支撑一个纸娃娃的新系列,除非做一个亡灵白裙系列,不过艾琳娜担心这会让读者们白裙ptsd,海伦纸娃娃里可有不少白裙子。
所以,除了那条带给人们恐惧的白色裙子,艾琳娜还打算在里面放被附身的母亲、女灵媒和两个孩子的衣裙,这应该是海伦纸娃娃第一次出现孩子卡牌,通常这种例外都会让卡牌价值飙升。
至于两个丈夫,她对男装样式了解不多,之前的吸血鬼男装已经让他绞尽脑汁了,而且男装区别不大,她不打算将自己的脑细胞耗费在这上面,反正纸娃娃和卡牌的主要受众都是女士,要不要两位男士都无所谓。
“总而言之,”艾琳娜在纸上记下自己的想法,“就像游戏里的联动活动一样,它们出现在海伦的故事里,应该需要一些联系,现在就想想应该怎么把海伦和这些亡灵们扯上关系了。”
这也不难,毕竟男主角是吸血鬼嘛,可以写他们在莱茵,或者路上其它地方听到了这个鬼故事,然后在一次宴会上说出来吓唬人,最好是吓唬那些对海伦不好的亲人,让他们落荒而逃,这个剧情加进去并不难,唯一比较困难的是直接放进正文,还是当作一篇独立的联动番外。
“独立番外吧,”艾琳娜思考着,“放在正文里画风可能会不太和谐。”
即便爱德华再怎么反对,在她的“一意孤行”之下,这个计划还是如她所想的那样推进下去。
《斯特兰德报》最新的一期足足有一整个版面谈论着这部可怕的戏剧,有的探讨原型故事和戏剧的关系, “原型故事应该发生在戏剧结束之后, 经过灵媒的驱逐,虚弱的亡灵只能将它的诅咒附在信件上。”
有的谈论着那些别出心裁的互动手法,“在这场戏剧中,舞台不再是亡灵的唯一存在之地。亡灵们似乎无处不在, 随时可能出现在观众席的各个角落。这样的设计让观众时刻保持警觉,恐惧感油然而生。”
有的在诉说自己看完后的心情,“看完这部戏剧,黑夜对我而言成了无尽的噩梦,唯恐再度陷入那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围中。如今,我每晚都辗转反侧,只有白天的阳光才能驱散那萦绕心头的阴霾。”
也有人注意到那无比真实的布景, “我从未在舞台上见过如此逼真的家庭场景。剧中的房间仿佛是直接从我的家中搬到舞台上一样, 甚至连衣柜的摆放都与我家中的一模一样。每当我回家看到那熟悉的衣柜, 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戏中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拍手声,以及从衣柜里爬出来的亡灵。”
不仅是《斯特兰德报》这类专门刊登引人注目消息的报纸, 连最具影响力的《时代报》、《每日新闻》这类只评论正经戏剧的、有影响力的报纸,都在自家的戏剧栏目提到了这部《鸦羽之宅》, 这是之前的《灰姑娘》和谜题晚宴都没有的待遇, 可能在经过前作口碑的发酵之后,各大报纸终于注意到这个异军突起的音乐厅的作品。
不过它们并没有花费特别多的版面, 所写的文章更偏向于正经的戏剧评论, 《时代报》探讨故事背后的灵感来源,和其在社会中的意义, “……剧中的亡灵象征了那些无法摆脱的过去,和隐藏在暗处的潜在危机,而观众们的恐惧,正是因为对这种不确定性和未知威胁的真实反应……”
《每日新闻》则重点评价那些演员们的表演,称亡灵演员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人类演员在面对亡灵时的逼真反应也使观众们仿佛亲历其中。
至于其它报纸,有的谈及观众反应与社会影响,有的关心剧中互动环节和创新之处,探讨这种形式对未来戏剧的启示。
总而言之,在这些报纸杂志们的发力之下,坎特音乐厅带来的魔术对其它音乐厅的影响,在欢乐之家似乎都以一种无形的形式消弭了,好奇心强、试图挑战自己的胆量、想坑亲戚朋友的人们,纷纷涌向欢乐之家,希望能赶上这个潮流,以免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说不上话。
而目前为止,欢乐之家都没有送出去一枚镀银徽章,和威尔斯他们一样,那些挑战自我的观众们在经历第一波互动时,便叫嚷着要取消这个环节。在爱德华的指示下,他们甚至在欢乐之家的售票桌上竖起一个牌子,写着“谁会是第一个拿走镀银徽章的勇敢者?”
“不管是谁,反正不是我,”威尔斯在已经对这部戏剧有心理阴影了,他现在路过音乐厅都觉得里面阴气森森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部戏剧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戏剧本身,因为之前作者的推崇,“野人俱乐部”的作者们一大半都对这部戏剧充满兴趣,而当他们看完回来之后,更是灵感充沛。每周朗诵自己作品的常规聚会,都有不少恐怖佳作的出现。
可以说,主持人的初衷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得到了实现。
为了感谢他们的灵感来源,这些作者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作品里加入了一个白裙女人亡灵。可以想像,这些作品一旦刊登出去,白裙或许会成为亡灵的象征——之一了。
这些佳作刺激了那些没敢去观看的作者们。一位威尔斯熟悉的面孔转头询问他道,“你也去看过那部戏剧了吗?怎么样?真的很可怕吗?”
威尔斯首先关切地询问了对方的健康状况,在确认对方心脏无恙后,才轻松地拍了拍胸脯说:“其实,我觉得它并不如外界所渲染的那般恐怖。事实上,我觉得它有些被过度夸大了。”
怎么说呢,可能因为他是被坑去看的,所以也很想坑一下别人。
“真的吗?”这位熟人疑惑道,“其他人都说非常吓人。”
威尔斯稍显心虚地回应:“可能是因为他们参与了互动环节,那个环节确实比较惊悚。但只要你选择不参与,就不会感到那么害怕了。”
熟人半信半疑,便去询问其他成员。不知是否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这些成员突然改变了之前的评价,纷纷表示《鸦羽之宅》并不可怕。
“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威尔斯在心里感叹道。
随着《鸦羽之宅》的观众越来越多,欢乐之家柜台上的小物件也越来越多,甚至还重启了《灰姑娘》的柜台。除了之前的那些小饰品,《灰姑娘》有的贺卡、墙纸、礼品包装纸……,爱德华统统给《鸦羽之宅》都安排上。
这些小周边都卖得很好,不管是印着骷髅的贺卡(或许用在葬礼上?),还是黑漆漆的节目宣传单……比不上《灰姑娘》,但能将谜题晚宴远远甩开,很难想象观众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情来购买的。
其中比较受人欢迎的,竟然是那首亡灵出场必唱的歌曲乐谱,以及那封在鬼故事里提到的、记载着诡异故事的信件,老实说,爱德华真的不太能理解这东西热销的原因,那歌曲能在什么时候演唱啊?还有,他们不会觉得那信件很不吉利吗?
但是,当他听购买这些道具的观众说,是要当作礼物送给朋友的时候,便理解了一切——有你们做朋友,真是他们的福气。
白裙女人的挂画——这还是艾琳娜提出来的,据说是一位艺术家克里贝的画作复制品。老实说,对自家妹妹的想法,爱德华已经难以去猜测了——更是以一种一马当先的姿态,销量在众多周边产品里遥遥领先,这让他委实不解。
这幅画并不像那位饰演亡灵的演员,她的五官都画得很浅,背景像是在下雨一样,这位女郎仿佛闭着眼睛打着一把伞,乍一看很正常,越看越觉得让人毛骨悚然,反正爱德华自己是不会买这么一幅作品回家挂的,但不可否认,它的艺术价值好像真的挺高,至少,那些观众都惊呼着“杰作!”将它买下来。
由于这幅挂画的热销,爱德华为了蹭自家的热度,特地找了家裁缝店,订制一批亡灵穿的白色裙装,是难得一见的成衣,虽然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可惜,沃斯裁缝店婉拒了这个要求,不过没关系,这些白色裙装的技术含量不高,随便找一家裁缝店都能制作。
即便是亡灵穿的裙子,艾琳娜在之前写剧本的时候也精心设计了一番,那是一条颜色惨白的裙子,拥有着蓬松的裙体,以及白色的头纱,配套的头纱在戏剧里没有展现,因为披散在前的头发会影响它的效果,这一套搭配可以直接当成晚礼服,出现在宴会上。
不过爱德华想,应该没有人会将这么一条裙子穿到晚宴上的,即便——
“你是说,”他在给妹妹的信里有点难以接受,“把这条白裙子放进海伦纸娃娃里?出联动版本?这也太不吉利了……你是怎么想的?”
艾琳娜是怎么想的?她只是看伊丽莎白她们画纸娃娃太累了,想给她们减轻一点负担,她有什么错呢?如果有错,那就是太关心姐妹们的身心健康了——虽然这些工作负担都是她带来的。
然后再顺便蹭一蹭《鸦羽之宅》的热度而已。
毕竟,海伦纸娃娃已经两个月没有新系列了,而《鸦羽之宅》的衣裙本身也无法支撑一个纸娃娃的新系列,除非做一个亡灵白裙系列,不过艾琳娜担心这会让读者们白裙ptsd,海伦纸娃娃里可有不少白裙子。
所以,除了那条带给人们恐惧的白色裙子,艾琳娜还打算在里面放被附身的母亲、女灵媒和两个孩子的衣裙,这应该是海伦纸娃娃第一次出现孩子卡牌,通常这种例外都会让卡牌价值飙升。
至于两个丈夫,她对男装样式了解不多,之前的吸血鬼男装已经让他绞尽脑汁了,而且男装区别不大,她不打算将自己的脑细胞耗费在这上面,反正纸娃娃和卡牌的主要受众都是女士,要不要两位男士都无所谓。
“总而言之,”艾琳娜在纸上记下自己的想法,“就像游戏里的联动活动一样,它们出现在海伦的故事里,应该需要一些联系,现在就想想应该怎么把海伦和这些亡灵们扯上关系了。”
这也不难,毕竟男主角是吸血鬼嘛,可以写他们在莱茵,或者路上其它地方听到了这个鬼故事,然后在一次宴会上说出来吓唬人,最好是吓唬那些对海伦不好的亲人,让他们落荒而逃,这个剧情加进去并不难,唯一比较困难的是直接放进正文,还是当作一篇独立的联动番外。
“独立番外吧,”艾琳娜思考着,“放在正文里画风可能会不太和谐。”
即便爱德华再怎么反对,在她的“一意孤行”之下,这个计划还是如她所想的那样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