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齐人之福
第868章 齐人之福
皇帝把邵平又还给蒙毅了,让这朋友两个一起当差。
这在当时的秦朝,对于君子们来说,可谓是振奋人心的大事。
东陵侯本就是出了名的贤士,他在一处草坡上盖了屋子,每天都和自己的夫人唱歌、喝酒、一起下地干活,夫人洗衣服,他就读书。
先秦时代的隐士们,出名的很多,好几个还因为脱离了社会,在山头上给饿死了。
大多数都过得艰难困苦,像是东陵侯这样的,少之又少啊。
这种逍遥自在、快活的境界,是多少人追求都追求不来的。
就是那些贵族,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邵平离开了波谲云诡的宫廷,回到了朝堂,无疑是振奋了那些身在太学但是无法挤入朝堂的臣子。
在艰难沉重的现实面前,在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面前,所有人都必须要面对同一个问题——生存。
曾经在血脉里涌动的激情、在心脏里澎湃的志向,在时间的长河里,终究是面临着干枯的危险。
只有财富这种真正的水源,能够阻止理想走向消亡的危险;但也是这种财富,可能会让那些身怀理想的人改变志向,从此背弃理想。
邵平离开机要之地,来到朝堂上,这给了那些儒生们希望。
随着墨家被秦二世看中,儒家再度失去了实现‘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的机会。
儒生们很着急。
难道说他们的学问只能是用来教育人的吗?
只要意味着是教育人,这就意味着儒家的人不能掌握权力,对于儒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从春秋到战国,各个诸侯国都在尽力完成一件事——君主集权。
当一个学派,失去了政治话语权,那就和消亡不远了。没有人在掌握权力的台阶上保护自己的门派,这个门派的前途无人捍卫,自然而然这个门派就会失去在江湖上话语权,等同于消亡。
历史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为了让儒家的人站上统治阶层,不是单纯的不让其他门派发展。这些门派自然而然流落江湖,因为没有权力保护门派,所以一旦遭遇战争、遭遇天灾、人祸,就会死翘翘。
墨门壮大了,墨学兴盛了,人人都开始歌颂墨子了。
这时候,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急剧下降。
儒学的地位,开始在人们心目中急剧下降。
淳于越,孔鲋等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是都心里十分焦急。
因为他们来到秦国,为的是参与政治,为的是运用权力。
他们不是来这里当教书匠的。
而且道不轻传,那些真正的上乘心法、功夫之类的,只会传给有缘人。
至于读书讲学,也不过是先教会对方认字,随后教会对方训诂。训诂,就是让对方学会如何翻译过去那些先贤大师们的写下来的字书。
先贤们写的字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流转,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先秦的人,师徒传承的是本门要学,学成之后,那是去当诸侯,当上卿,当大夫,去吃香喝辣,去在朝堂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老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
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够好,那么他不会被人尊奉为老师的。
而那些只会教人读书认字的人,并不能被人称呼为老师。而是师傅。
师傅是教授了自己技能、技艺的人,并没有什么感情。
而师父,老师,则是指传授了自己学说,并且会在未来帮助弟子达到某个层次,甚至超越自己的人。
师傅多是阶段性的,但是老师则是终身的。
大多数的人,都只能称之为师傅,师傅是赚不了多少钱,没什么地位的,相当于一个技术工,教会人本事,没钱没地位,这谁愿意干。
可是现实很残酷,那些士人最后大多数好的结局就是去给贵人家里当教书先生,教小孩子念书。
当师傅已经是很不错的。
但若是当一个老师,当一个尊师,则需要天赋、机运、深厚的积淀,等等。实在是太多太多。
而太学里的这帮人,让他们回乡下去当教书先生,他们觉得屈才;让他们做宗师,从此住在山顶上,潜心悟道,他们还是不愿意。
受不了这个苦,也没有那份心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教给弟子,而目的就是为了把弟子教导成超越自己的人。
开什么玩笑?
自己都没出名,让一个和自己没有血脉关系的人超越自己。
这就乐了。
横竖这两者都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他们想要的,正是跻身朝堂,成为那些历史上被记载下来的人物,得名,得利,得禄。
而伴随着墨学的兴起,儒学遇到了极大的冲击啊。
越来越多的门生弟子们,转身投奔了墨门。
因为人都很现实,眼看着儒家的人没什么可以做顶梁柱的,朝堂上根本没有谁能立稳。
张苍勉强算一个,可是他油盐不进。他不搞那些门生、学生弟子什么的。张苍本身就是技术宅,才华横溢,他还需要帮手?开玩笑?
张苍这种领导,是职场上大家最忌讳的。只有那些敢用他的人才会把这种人放出来用。
跟着这种领导,下面的人一辈子都别想着立功。因为所有的活,他一个人就能全部干了。而即便是别人干了,可是干出来的也不如他自己干的。
他只需要一抬眼,稍微用心算一下,立刻就知道这个任务你完成的对不对。
侮辱性不大,伤害性很高。
都要这么整一下,下属们自然而然全部都不想干了。
领导太有能力,下属们就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了。
所以,张苍这个人,没有能够成为儒生们获取权力和富贵的敲门砖。
也许,张苍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让儒学成为那些儒家子弟谋取利益的工具。
儒家一度被困在太学里,被困在教育上,被皇帝紧紧的控制着,这让那些儒家的人都成为了最低级的打工人。
他们自然不愿意。
就算是那些宗师级别的人,他们的待遇很好,享受了极高的薪水,并且在天下享有盛名。
可是呢,宗师千万人中出一个,而弟子们则是数以百计,数以千计。
儒家的弟子们,儒家的后辈们可不愿意干这教书匠的活。
领着低微的薪水,费劲巴拉地去给别人家的孩子讲课教书。
同样的付出,得来的收益被降到最低。
而人的本性则是好逸恶劳,人的本性就是想要付出最少的努力,得到最大的回报。
诸子百家,不同学说的碰撞,门派之间势力的此消彼长,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些弟子们吃饭喝水的问题,也不是关起门来的学说发展的问题。
决定国家未来的,往往是教育。秦国能否跳出皇帝制度本身的桎梏,和儒家的等级制度永远地告别,从此以后走上一条新的道路,就得看儒家和墨家这两个显学之间的对决。
迄今为止,墨家虽然声势浩大,可是终归在朝堂上没有什么人有发言权,三公九卿就不说了,就说大夫吧,哪个大夫是墨家出身的。
相里车倒是上卿了,可是他这个上卿当的,朝都不敢来上,无权无势。
儒家虽然不如如今的墨家得民心,可是朝堂上算是儒士的可谓多如牛毛。
基本上王侯将相,都和儒家的人有些关系。
当墨家的人忙着搞技术,忙着搞学问,让学问适应大秦帝国大一统制度时。
儒家的人却看到了时代大潮,对自己的前途战战兢兢,不得不发起一场反攻。
为了生存而必须进行的反攻。
而东陵侯的回归,给了所有人可乘之机。
东陵侯可是一个真正的儒士,蒙毅虽然也受过儒学的熏陶,可终究是心向法家,偏向于法家韩非之说。
而且邵平这个人,他的父亲早就死了,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儒生中的佼佼者,平日里和他交好的人物也大多都是儒生啊。
这种现实基础就让他第一时间被全体儒家盯上了。
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朝堂上的发言人,让更多的儒家后生们站在朝堂上,立稳脚跟,甚至于打击墨家的气焰。
邵平刚一来到廷尉府上任,立刻就被自己亲戚朋友们团团围住。
他们围住邵平,为他举办升迁的宴席,夸赞他的文章写的好,称赞他琴技高超,夸他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太好,让他们这些旁人感到羡慕。
珠玉之词,就好比夏日池塘里青蛙孵化出来的蝌蚪,连绵不绝,多如蛙卵。
邵平在最年轻的时候,带着新婚的妻子去守陵墓。
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在山坡上度过。
唯有青风拂山岗,明月溪边锄陪着他。
可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这种生活可是一种违背心意的做法。
中国的士人,只有到了万不得已,才会退隐田园。因为中国的士人,仿佛生来就有一种使命感。
“哥哥我读了这些圣贤书,就是要去干大事业,就是要去为民请命的。”
邵平也不例外,可是秦始皇压根没看上他。
等到了扶苏手下,那时候的恒阳宫里,已经是高手如云,邵平这种不争不抢的性格,不吃香啊。
这就等于,他已经浪费了两次机会。
第一次浪费了八年,第二次浪费了六年。
一个男人的青春能有几年。
邵平难道不知道和皇后说那些话会引发什么后果吗?可是他还是说出来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对自己多年来始终不得志的控诉。
在阴暗的宫廷里待久了,邵平感到没有希望。
可是不知道怎么的,他忽然间就转运了。
皇帝给他换了个大池塘,让他和自己的好朋友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
这得是多大的殊荣啊。
邵平一时间被兴奋冲昏了头脑。
他本来就在反复的折磨之中,生出了退隐江湖的心思。后来被拎出来侍奉太子,可是又在反复的折磨之中,在忠孝这两者之间徘徊痛苦,埋没了自己的理想。
忽然间来到光明处,邵平都不敢睁开眼睛。
亲戚朋友们的忽然出现,一股脑围着他夸赞他,这是邵平这个年轻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甚至就连过去一向见到他没有什么反应的丞相王绾,如今见到邵平这个人,都开始主动和他说话。
在这个满腹才华但是多年怀才不遇,经历坎坷、起伏极大的落魄贵族后人心目中,这些此前想都不敢想的夸赞、荣誉、吹捧全部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仿佛是一种实至名归。
想想他经历了多少苦难,一个人独自忍受了多少寂寞的时光,如今终于换得了自己应得的。
不过,酒后睡醒,半夜里模模糊糊从女人堆里爬出来。
邵平望着满地狼藉,到处都是男女半露或者全露的身体。
他感到有些不快乐。
可是他说不出来自己为什么不快乐。
“你这是怎么了?居然能从这样的齐人之福好梦里醒来?”
“难道是这些美女让你感到不满意吗?”
邵平有些痛苦,他说不出来,披着衣服往外走,似乎是急着去寻找什么。
来到自己的房门前,却看到房门大开着,邵平很惊慌,“夫人呢?”
僮仆跑过来,“夫人回娘家去了。说是不回来了。”
半夜里,邵平大喊一声。
“快,备马车。”
门客们纷纷被动静吵醒,一个个追了出来,他们拦住邵平。
“主公欲往何处?”
邵平披着衣服,脸上留着女人的唇印,十分狼狈可笑。
他急惶惶,心惊惊,仿佛心掉出来了一块。
可是门客们却纷纷拉住他,拦着他。
“主公,男子汉大丈夫,三妻四妾本就是寻常啊。更何况,主公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囿于情爱呢。”
“就是啊,女人嘛,多的是。女人就好像是车一样,不同身份地位等级的人,使用的是不同级别的马车。”
邵平瞪大眼睛,黑夜里,他回头望着门窗大开的堂屋,堂屋里黑漆漆的。
可是偏偏今晚月光特别明。
皎洁的月光打落在堂屋内,屋子里一切的东西都看得很分明。
一个月前,妻子亲手缝制的衣服还挂在衣架上。
微风吹拂着,衣摆飘飘。
邵平望着空无一人的屋子,望着金银器物一件不少的屋子,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
(本章完)
皇帝把邵平又还给蒙毅了,让这朋友两个一起当差。
这在当时的秦朝,对于君子们来说,可谓是振奋人心的大事。
东陵侯本就是出了名的贤士,他在一处草坡上盖了屋子,每天都和自己的夫人唱歌、喝酒、一起下地干活,夫人洗衣服,他就读书。
先秦时代的隐士们,出名的很多,好几个还因为脱离了社会,在山头上给饿死了。
大多数都过得艰难困苦,像是东陵侯这样的,少之又少啊。
这种逍遥自在、快活的境界,是多少人追求都追求不来的。
就是那些贵族,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
邵平离开了波谲云诡的宫廷,回到了朝堂,无疑是振奋了那些身在太学但是无法挤入朝堂的臣子。
在艰难沉重的现实面前,在日复一日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面前,所有人都必须要面对同一个问题——生存。
曾经在血脉里涌动的激情、在心脏里澎湃的志向,在时间的长河里,终究是面临着干枯的危险。
只有财富这种真正的水源,能够阻止理想走向消亡的危险;但也是这种财富,可能会让那些身怀理想的人改变志向,从此背弃理想。
邵平离开机要之地,来到朝堂上,这给了那些儒生们希望。
随着墨家被秦二世看中,儒家再度失去了实现‘治国平天下’这一理想的机会。
儒生们很着急。
难道说他们的学问只能是用来教育人的吗?
只要意味着是教育人,这就意味着儒家的人不能掌握权力,对于儒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从春秋到战国,各个诸侯国都在尽力完成一件事——君主集权。
当一个学派,失去了政治话语权,那就和消亡不远了。没有人在掌握权力的台阶上保护自己的门派,这个门派的前途无人捍卫,自然而然这个门派就会失去在江湖上话语权,等同于消亡。
历史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为了让儒家的人站上统治阶层,不是单纯的不让其他门派发展。这些门派自然而然流落江湖,因为没有权力保护门派,所以一旦遭遇战争、遭遇天灾、人祸,就会死翘翘。
墨门壮大了,墨学兴盛了,人人都开始歌颂墨子了。
这时候,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急剧下降。
儒学的地位,开始在人们心目中急剧下降。
淳于越,孔鲋等人虽然嘴上不说,但是都心里十分焦急。
因为他们来到秦国,为的是参与政治,为的是运用权力。
他们不是来这里当教书匠的。
而且道不轻传,那些真正的上乘心法、功夫之类的,只会传给有缘人。
至于读书讲学,也不过是先教会对方认字,随后教会对方训诂。训诂,就是让对方学会如何翻译过去那些先贤大师们的写下来的字书。
先贤们写的字词的意思,随着时代的流转,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先秦的人,师徒传承的是本门要学,学成之后,那是去当诸侯,当上卿,当大夫,去吃香喝辣,去在朝堂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老师,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
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够好,那么他不会被人尊奉为老师的。
而那些只会教人读书认字的人,并不能被人称呼为老师。而是师傅。
师傅是教授了自己技能、技艺的人,并没有什么感情。
而师父,老师,则是指传授了自己学说,并且会在未来帮助弟子达到某个层次,甚至超越自己的人。
师傅多是阶段性的,但是老师则是终身的。
大多数的人,都只能称之为师傅,师傅是赚不了多少钱,没什么地位的,相当于一个技术工,教会人本事,没钱没地位,这谁愿意干。
可是现实很残酷,那些士人最后大多数好的结局就是去给贵人家里当教书先生,教小孩子念书。
当师傅已经是很不错的。
但若是当一个老师,当一个尊师,则需要天赋、机运、深厚的积淀,等等。实在是太多太多。
而太学里的这帮人,让他们回乡下去当教书先生,他们觉得屈才;让他们做宗师,从此住在山顶上,潜心悟道,他们还是不愿意。
受不了这个苦,也没有那份心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教给弟子,而目的就是为了把弟子教导成超越自己的人。
开什么玩笑?
自己都没出名,让一个和自己没有血脉关系的人超越自己。
这就乐了。
横竖这两者都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他们想要的,正是跻身朝堂,成为那些历史上被记载下来的人物,得名,得利,得禄。
而伴随着墨学的兴起,儒学遇到了极大的冲击啊。
越来越多的门生弟子们,转身投奔了墨门。
因为人都很现实,眼看着儒家的人没什么可以做顶梁柱的,朝堂上根本没有谁能立稳。
张苍勉强算一个,可是他油盐不进。他不搞那些门生、学生弟子什么的。张苍本身就是技术宅,才华横溢,他还需要帮手?开玩笑?
张苍这种领导,是职场上大家最忌讳的。只有那些敢用他的人才会把这种人放出来用。
跟着这种领导,下面的人一辈子都别想着立功。因为所有的活,他一个人就能全部干了。而即便是别人干了,可是干出来的也不如他自己干的。
他只需要一抬眼,稍微用心算一下,立刻就知道这个任务你完成的对不对。
侮辱性不大,伤害性很高。
都要这么整一下,下属们自然而然全部都不想干了。
领导太有能力,下属们就不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了。
所以,张苍这个人,没有能够成为儒生们获取权力和富贵的敲门砖。
也许,张苍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让儒学成为那些儒家子弟谋取利益的工具。
儒家一度被困在太学里,被困在教育上,被皇帝紧紧的控制着,这让那些儒家的人都成为了最低级的打工人。
他们自然不愿意。
就算是那些宗师级别的人,他们的待遇很好,享受了极高的薪水,并且在天下享有盛名。
可是呢,宗师千万人中出一个,而弟子们则是数以百计,数以千计。
儒家的弟子们,儒家的后辈们可不愿意干这教书匠的活。
领着低微的薪水,费劲巴拉地去给别人家的孩子讲课教书。
同样的付出,得来的收益被降到最低。
而人的本性则是好逸恶劳,人的本性就是想要付出最少的努力,得到最大的回报。
诸子百家,不同学说的碰撞,门派之间势力的此消彼长,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些弟子们吃饭喝水的问题,也不是关起门来的学说发展的问题。
决定国家未来的,往往是教育。秦国能否跳出皇帝制度本身的桎梏,和儒家的等级制度永远地告别,从此以后走上一条新的道路,就得看儒家和墨家这两个显学之间的对决。
迄今为止,墨家虽然声势浩大,可是终归在朝堂上没有什么人有发言权,三公九卿就不说了,就说大夫吧,哪个大夫是墨家出身的。
相里车倒是上卿了,可是他这个上卿当的,朝都不敢来上,无权无势。
儒家虽然不如如今的墨家得民心,可是朝堂上算是儒士的可谓多如牛毛。
基本上王侯将相,都和儒家的人有些关系。
当墨家的人忙着搞技术,忙着搞学问,让学问适应大秦帝国大一统制度时。
儒家的人却看到了时代大潮,对自己的前途战战兢兢,不得不发起一场反攻。
为了生存而必须进行的反攻。
而东陵侯的回归,给了所有人可乘之机。
东陵侯可是一个真正的儒士,蒙毅虽然也受过儒学的熏陶,可终究是心向法家,偏向于法家韩非之说。
而且邵平这个人,他的父亲早就死了,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儒生中的佼佼者,平日里和他交好的人物也大多都是儒生啊。
这种现实基础就让他第一时间被全体儒家盯上了。
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朝堂上的发言人,让更多的儒家后生们站在朝堂上,立稳脚跟,甚至于打击墨家的气焰。
邵平刚一来到廷尉府上任,立刻就被自己亲戚朋友们团团围住。
他们围住邵平,为他举办升迁的宴席,夸赞他的文章写的好,称赞他琴技高超,夸他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太好,让他们这些旁人感到羡慕。
珠玉之词,就好比夏日池塘里青蛙孵化出来的蝌蚪,连绵不绝,多如蛙卵。
邵平在最年轻的时候,带着新婚的妻子去守陵墓。
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在山坡上度过。
唯有青风拂山岗,明月溪边锄陪着他。
可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这种生活可是一种违背心意的做法。
中国的士人,只有到了万不得已,才会退隐田园。因为中国的士人,仿佛生来就有一种使命感。
“哥哥我读了这些圣贤书,就是要去干大事业,就是要去为民请命的。”
邵平也不例外,可是秦始皇压根没看上他。
等到了扶苏手下,那时候的恒阳宫里,已经是高手如云,邵平这种不争不抢的性格,不吃香啊。
这就等于,他已经浪费了两次机会。
第一次浪费了八年,第二次浪费了六年。
一个男人的青春能有几年。
邵平难道不知道和皇后说那些话会引发什么后果吗?可是他还是说出来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对自己多年来始终不得志的控诉。
在阴暗的宫廷里待久了,邵平感到没有希望。
可是不知道怎么的,他忽然间就转运了。
皇帝给他换了个大池塘,让他和自己的好朋友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
这得是多大的殊荣啊。
邵平一时间被兴奋冲昏了头脑。
他本来就在反复的折磨之中,生出了退隐江湖的心思。后来被拎出来侍奉太子,可是又在反复的折磨之中,在忠孝这两者之间徘徊痛苦,埋没了自己的理想。
忽然间来到光明处,邵平都不敢睁开眼睛。
亲戚朋友们的忽然出现,一股脑围着他夸赞他,这是邵平这个年轻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甚至就连过去一向见到他没有什么反应的丞相王绾,如今见到邵平这个人,都开始主动和他说话。
在这个满腹才华但是多年怀才不遇,经历坎坷、起伏极大的落魄贵族后人心目中,这些此前想都不敢想的夸赞、荣誉、吹捧全部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仿佛是一种实至名归。
想想他经历了多少苦难,一个人独自忍受了多少寂寞的时光,如今终于换得了自己应得的。
不过,酒后睡醒,半夜里模模糊糊从女人堆里爬出来。
邵平望着满地狼藉,到处都是男女半露或者全露的身体。
他感到有些不快乐。
可是他说不出来自己为什么不快乐。
“你这是怎么了?居然能从这样的齐人之福好梦里醒来?”
“难道是这些美女让你感到不满意吗?”
邵平有些痛苦,他说不出来,披着衣服往外走,似乎是急着去寻找什么。
来到自己的房门前,却看到房门大开着,邵平很惊慌,“夫人呢?”
僮仆跑过来,“夫人回娘家去了。说是不回来了。”
半夜里,邵平大喊一声。
“快,备马车。”
门客们纷纷被动静吵醒,一个个追了出来,他们拦住邵平。
“主公欲往何处?”
邵平披着衣服,脸上留着女人的唇印,十分狼狈可笑。
他急惶惶,心惊惊,仿佛心掉出来了一块。
可是门客们却纷纷拉住他,拦着他。
“主公,男子汉大丈夫,三妻四妾本就是寻常啊。更何况,主公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囿于情爱呢。”
“就是啊,女人嘛,多的是。女人就好像是车一样,不同身份地位等级的人,使用的是不同级别的马车。”
邵平瞪大眼睛,黑夜里,他回头望着门窗大开的堂屋,堂屋里黑漆漆的。
可是偏偏今晚月光特别明。
皎洁的月光打落在堂屋内,屋子里一切的东西都看得很分明。
一个月前,妻子亲手缝制的衣服还挂在衣架上。
微风吹拂着,衣摆飘飘。
邵平望着空无一人的屋子,望着金银器物一件不少的屋子,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