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联名劝进
马宝的主张同张长庚一模一样。
都希望吴三桂马上称帝然后大军渡江北伐直捣黄龙。
这让王五的期望落空。
但这个期望本来就不现实。
马宝是被永历弃国寒了心这才投降的吴三桂,如此,他又怎么可能同意王五的请求再推奉一个朱明宗室出来。
就是那个所谓的朱三太子,也是吴三桂不顾诸将反对非要捧起来的招牌。
如今三太子这块招牌没了,吴军上下除极個别人外,恐怕大部分都愿意成为从龙功臣。
让王五更错愕的是马宝拥立吴三桂之心比张长庚还要迫切,竟请张长庚这个定北王马上撰写劝进表、准备黄袍,后天他与三军将士一起于吴三桂入城时劝进,无论如何也将此事办成。
就以武昌为临时国都。
张长庚当然求之不得,在那不断附和,那架势恨不得跟马宝当场结拜为异姓兄弟才好。
王五看在眼中,知道老张这个家伙又开始搞政治投机了。
相对于马宝这个吴三桂宠信的大将,老张这个定北王明显是游离在吴三桂集团之外的,因此想要在新朝立住,保住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荣华富贵,老张势必要同马宝这类大将打好关系,将来有什么事也能相互照顾一下。
而且武昌是张长庚的地盘,吴三桂若在此登基称帝,张系势力肯定会全线飘红。
几十个涨停版不在话下。
连带着张长庚这个半路投过来的定北王于吴三桂阵营的话语权也会大大提高。
有百利而无一害,老张当然得撅着屁股不遗余力推进吴三桂称帝一事。
未想,马宝却忽然说了一句:“此事务必要快,否则恐出意外。”
“意外?”
张长庚有些疑惑,“三宝将军指的意外是?”
马宝迟疑了下,闷声道:“我听说王爷现阶段不打算渡江。”
“什么?!”
张长庚同王五不约而同色变。
马宝讲吴三桂进驻衡阳后听说衡山岳神庙里有一只白色的小龟,其大小如一枚铜钱,居此庙已有年头了,当地人以为鬼神之使,把它奉为神灵,藏在帏中,按时敬祀它,用它来占卜吉凶祸福之事。
“大元帅同夏国相一起上山,将山川地图铺在神座前,再将白龟置于图上,可那白龟于图上爬来爬去,始终爬不出湖南,最后竟然回转至滇,连卜三次都是同一结果,听说大元帅从山上下来后接连两三天茶饭不思。”
说完,马宝摇了摇头,显然是对吴三桂将大事问卜于鬼神感到不可思议。
“鬼神占卜之说如何能信,大军已经兵临长江,只要渡江北上我马上派人去衡山把那所谓神龟杀了熬汤!”
张长庚不是说气话。
如果吴三桂称帝率部渡江北上,那神龟自然就不神,不杀了吃肉留着过年不成?
王五不确定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因为马宝用的是“听说”。
就是吴三桂和夏国相真的去了衡山,但是否找那白龟占卜前程,可能有“艺术加工”成份。
纵是吴三桂真去找白龟占卜,结果也不可能告诉部下。
毕竟,那白龟占卜的结果对吴军是很不利的。
就跟当年萨尔浒大战前杨镐杀牛祭旗差不多,连杀三刀那牛脖子都没断。
刘綎的义子刘招孙上马试槊,想以此提升军心士气,结果槊柄蠹朽,迎风一摆的槊头挥了两下竟然坠地!
这两件事搞的出征明军人人心头打鼓,对士气有很大影响。
世上事哪那么多巧合。
其实这两件事背后折射出的是就是明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烂!
就是援朝之后明军多年未经战争,士兵使用的武器都是质量堪忧的老古董。
好在如今的十几万吴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装备,比当年的明军要强得多。
吴三桂也不可能蠢到告诉部下自己弄了个下下签。
所以这件事背后很有可能是忠于清廷的吴军内部人员故意传播谣言,打心理战。
可能性极大。
吴三桂可是收容了一大批清廷降官,这些人其实都是潜在的不可靠份子。
印象中傅弘烈就是这种人。
表面投降吴三桂,暗地给康熙写效忠信,并且不断给吴军制造麻烦。
吴军的失败同这些两面派的存在也脱不开关系。
这种心理战也是非常狠的,导致很多投降吴军的将领、官员再次反叛。
吴三桂称帝后的年号“昭武”也被这帮人屈解,拆“昭”字为“斜日”、“刀口”。
说什么日已过午,不可久照。
“斜日”又在“刀口”之侧,主凶兆,说什么“贼亡无日矣”!
眼下吴军形势大好,这帮人就开始造谣传谣,可想吴军一旦显出颓势,更多不利吴军的谣言肯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断打击吴军士气,动摇人心。
王五认为想要杜绝这种心理战,必须要在吴军阵营内部进行肃反。
这件事由他这个女婿来办最好,可惜王五这会连老丈人面都没见到,甚至都没有融入吴周集团,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马宝显然也不会因为鬼神之说断言吴三桂可能不渡江。
让他产生这种判断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件事。
他离开长沙前来武昌时,吴三桂派人去了高原(藏)。
“高原?”
王五有点莫名其妙,吴三桂和满清的战争跟高原有什么关系,历史上高原人除了被李唐王朝出卖的子民诱惑介入唐朝内部平叛战争外,其它历史时间段高原都是个打酱油的存在。
明清打了这么多年,高原那边也没什么反应。
这会跟高原更没什么关系了。
那吴三桂抽什么疯派人联系高原人。
张长庚却想到什么,疑惑道:“莫非大元帅派人去高原是想获得蒙古人的支持,亦或请蒙古方面出兵?”
闻言,王五记起来这会高原好像是和硕特蒙古在控制,如果吴三桂有意和蒙古人合作灭清,那派人去高原联络确有必要性。
前世历史上吴三桂造反后的确有个蒙古部落出兵奇袭燕京,不知同控制高原的和硕特部有没有关系。
马宝点了点头,道:“王爷说的是其一,其二是大元帅想请那大和尚出面说和,让清廷放归世子。”
“难道大元帅要同清廷划江而治不成?!”
张长庚惊的脸色都有些发白,傻子都能想到吴三桂真是让高原大和尚出面说和,那必然会以极大的妥协退让换取说和成功。
眼下除了划江而治,张长庚想不出吴三桂还能以什么条件换回儿子。
可这样一来,他张长庚就是投机失败,抱错大腿了!
“大元帅糊涂啊!此时不赶紧渡江北上直捣黄龙,便是坐失上天赐予中华良机,莫看清廷现在没有多少可战之兵,但要给清廷一些时间,他们肯定动员关外留守八旗和漠南蒙古诸部入关!届时十数万骑兵蜂拥入关,我军哪里应付得了!”
张长庚急的脸都绿了,心中没来由生出悔意,早知道吴三桂这会还想着同清廷议和,打死他也不可能降吴的。
“纵是大和尚出面,此事也绝不会成功,我敢断言清廷宁可失去关内,也不会放世子南归!大元帅此举除了贻误战机,于我军绝无半点好处!”
王五心中也是又气又急,面上却不便表现太多,毕竟吴三桂是他岳父,马宝又是吴三桂的无比器重的大将。
可以说是吴三桂的头马。
心急之余,已是横下心来将刺杀吴应熊一事提上日程。
免得吴三桂还对此事抱有幻想,一步一步掉入清廷为他编织的幻想当中。
“自古强弱斗争,弱者之利在于行动迅速,强者利于较量实力。富者与贫者打官司,贫者乐意尽快使案子完结,而富者乐意把案子拖得长久,大元帅此举相当不智”
张长庚的意思是虽然如今吴三桂已得四川、湖南两省,兵锋也入了江西和陕西,但西南云贵川三省因清军荼毒人口十不存一,三省能被吴军完全掌控的人口最多两百多万,素有鱼米之乡的湖南如今总人口也就两百多万。
换言之,吴三桂目前控制的人口最多四百余万,而清廷则至少控制一千五百万人口,论地盘更比吴三桂多的多,尤其清廷在北方地区的统治非常稳固。
“吴越财货,山陕武勇,大元帅一个没有,能有今日完全在于一个迅速,打了清廷一个措手不及,若因世子缘故将大军陈于长江,简直就是弱者同强者较量实力,贫者想与富者比赛用钱去打官司,哪里又能取胜!”
老张急得嗓子眼都快冒烟了。
“定北王说的在理,我军虽进展顺利,然前线冲杀靠的是云贵老本,新降诸军尚不能完全依赖,各地响应起事兵马如今也是各自为战,根本不受大元帅统一指挥”
作为一线将领,马宝比任何人都清楚吴军目前状况。
起兵之根本在于原平西藩下汉军和绿营,总兵力十四万余,起兵后得四川绿营四万余,湖南、贵州降兵数万,今又有武昌张长庚部三四万人,荆州王永康部两三万人,看起来总兵力爆增到近三十万,但实际于前线冲杀的还是云贵老本,后劲明显不足。
反观清廷方面虽然八旗腐朽不堪,损失也是极大,但总动员的话无论人力、物力都远超吴军,一旦给清廷时间引入关外兵马,吴军现阶段取得的战略优势便将丧失怠尽。
因此,想要这几个月保持的优势继续下去,就必须马上渡江将战火烧到北方,使清廷能够动员的人力、物力下降到最低,这样一来即使清廷还能调关外和漠南兵入关,地盘和人力和清廷颠倒的吴军依旧能与他们正面对决。
可观吴三桂近来作为明显有止步迹象,如此就必须马上拥戴其称帝,从而斩断吴三桂对儿孙的骨肉亲情,斩断其对清廷抱有的不切实际幻想。
这就是马宝为何与张长庚一拍即合的原因。
没有人比马宝更急于渡江北上了。
王五没有反驳马宝的话。
因为马宝说的是对的。
滇、黔、闽、两粤等主要叛乱地区,原本驻军就是以属三藩的汉军、绿营兵为主,而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兵多集中在北方,虽然黄龙山一战和荆州一役他消灭了大量八旗军,也让天下人看清八旗现状。
可清廷的实力不仅仅是关内八旗,还有关外和漠南蒙古。
一旦清廷调关外和蒙古兵入关,其军事实力就会暴增。
且西北战局走向有往胶着持久战发展,这么一来西北这一块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
两只拳头断了一只,余下这一只必须速战,借助各地起兵反清的有利形势,乘清廷目前兵力无法集中之时,一鼓作气,挥戈渡江,北涉黄河,直逼燕京,才可收全胜之局。
否则,必败无疑。
看起来,想要让吴军马上渡江,似乎除了给吴三桂披上黄袍再无它法。
就算吴三桂肯同意女婿建议拥立韩王为天子,在整个战略态势上也依旧处于不利。
可他若是听从张长庚的意见拥立吴三桂,襄阳那边肯定不同意,甚至于有可能和吴军刀兵相向。
万一吴三桂逼他解决襄阳的忠贞营,他这个女婿难道还能拒绝不成。
新成立的忠勇、忠义、忠武三镇,几乎一个半镇的精兵都是吴三桂的人。
王五不听令,自己的兵马就会内讧。
听令的话,自己的部下又有几个愿意对忠贞营动手?
半数以上军官可都是闯营出身!
王五自己也是正宗的闯二代。
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拥立吴三桂就是新的内讧开始。
颇是心乱如麻。
老张偏是不识趣的问了他一句:“三宝将军的意思很清楚了,王总管还有什么说的?”
见王五不吭声,老张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由摇了摇头,道:“你现在想太多也没用,大军不过江,清廷不亡,你我将来死无葬身之地,襄阳那边难道就能坚持下去?”
“大元帅就算称帝,当下也不会与忠贞营交恶,再说有你这个女婿在,保住一些人总是可以的。”
马宝点到为止。
只要忠贞营不主动攻打吴军,吴军根本不会蠢到去打他们。
就忠贞营那点从山里跑出来的人马,再给他们在襄阳发展十年也不是吴军对手。
至于眼前这位驸马爷心中隐忧和担心,大可先抛到一边。
清廷不亡,什么都是假的。
半响,王五咬牙道:“我愿与二位一同劝进大元帅登基称帝!”
都希望吴三桂马上称帝然后大军渡江北伐直捣黄龙。
这让王五的期望落空。
但这个期望本来就不现实。
马宝是被永历弃国寒了心这才投降的吴三桂,如此,他又怎么可能同意王五的请求再推奉一个朱明宗室出来。
就是那个所谓的朱三太子,也是吴三桂不顾诸将反对非要捧起来的招牌。
如今三太子这块招牌没了,吴军上下除极個别人外,恐怕大部分都愿意成为从龙功臣。
让王五更错愕的是马宝拥立吴三桂之心比张长庚还要迫切,竟请张长庚这个定北王马上撰写劝进表、准备黄袍,后天他与三军将士一起于吴三桂入城时劝进,无论如何也将此事办成。
就以武昌为临时国都。
张长庚当然求之不得,在那不断附和,那架势恨不得跟马宝当场结拜为异姓兄弟才好。
王五看在眼中,知道老张这个家伙又开始搞政治投机了。
相对于马宝这个吴三桂宠信的大将,老张这个定北王明显是游离在吴三桂集团之外的,因此想要在新朝立住,保住得来全不费功夫的荣华富贵,老张势必要同马宝这类大将打好关系,将来有什么事也能相互照顾一下。
而且武昌是张长庚的地盘,吴三桂若在此登基称帝,张系势力肯定会全线飘红。
几十个涨停版不在话下。
连带着张长庚这个半路投过来的定北王于吴三桂阵营的话语权也会大大提高。
有百利而无一害,老张当然得撅着屁股不遗余力推进吴三桂称帝一事。
未想,马宝却忽然说了一句:“此事务必要快,否则恐出意外。”
“意外?”
张长庚有些疑惑,“三宝将军指的意外是?”
马宝迟疑了下,闷声道:“我听说王爷现阶段不打算渡江。”
“什么?!”
张长庚同王五不约而同色变。
马宝讲吴三桂进驻衡阳后听说衡山岳神庙里有一只白色的小龟,其大小如一枚铜钱,居此庙已有年头了,当地人以为鬼神之使,把它奉为神灵,藏在帏中,按时敬祀它,用它来占卜吉凶祸福之事。
“大元帅同夏国相一起上山,将山川地图铺在神座前,再将白龟置于图上,可那白龟于图上爬来爬去,始终爬不出湖南,最后竟然回转至滇,连卜三次都是同一结果,听说大元帅从山上下来后接连两三天茶饭不思。”
说完,马宝摇了摇头,显然是对吴三桂将大事问卜于鬼神感到不可思议。
“鬼神占卜之说如何能信,大军已经兵临长江,只要渡江北上我马上派人去衡山把那所谓神龟杀了熬汤!”
张长庚不是说气话。
如果吴三桂称帝率部渡江北上,那神龟自然就不神,不杀了吃肉留着过年不成?
王五不确定究竟有没有这回事,因为马宝用的是“听说”。
就是吴三桂和夏国相真的去了衡山,但是否找那白龟占卜前程,可能有“艺术加工”成份。
纵是吴三桂真去找白龟占卜,结果也不可能告诉部下。
毕竟,那白龟占卜的结果对吴军是很不利的。
就跟当年萨尔浒大战前杨镐杀牛祭旗差不多,连杀三刀那牛脖子都没断。
刘綎的义子刘招孙上马试槊,想以此提升军心士气,结果槊柄蠹朽,迎风一摆的槊头挥了两下竟然坠地!
这两件事搞的出征明军人人心头打鼓,对士气有很大影响。
世上事哪那么多巧合。
其实这两件事背后折射出的是就是明军的武器装备非常烂!
就是援朝之后明军多年未经战争,士兵使用的武器都是质量堪忧的老古董。
好在如今的十几万吴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装备,比当年的明军要强得多。
吴三桂也不可能蠢到告诉部下自己弄了个下下签。
所以这件事背后很有可能是忠于清廷的吴军内部人员故意传播谣言,打心理战。
可能性极大。
吴三桂可是收容了一大批清廷降官,这些人其实都是潜在的不可靠份子。
印象中傅弘烈就是这种人。
表面投降吴三桂,暗地给康熙写效忠信,并且不断给吴军制造麻烦。
吴军的失败同这些两面派的存在也脱不开关系。
这种心理战也是非常狠的,导致很多投降吴军的将领、官员再次反叛。
吴三桂称帝后的年号“昭武”也被这帮人屈解,拆“昭”字为“斜日”、“刀口”。
说什么日已过午,不可久照。
“斜日”又在“刀口”之侧,主凶兆,说什么“贼亡无日矣”!
眼下吴军形势大好,这帮人就开始造谣传谣,可想吴军一旦显出颓势,更多不利吴军的谣言肯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断打击吴军士气,动摇人心。
王五认为想要杜绝这种心理战,必须要在吴军阵营内部进行肃反。
这件事由他这个女婿来办最好,可惜王五这会连老丈人面都没见到,甚至都没有融入吴周集团,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马宝显然也不会因为鬼神之说断言吴三桂可能不渡江。
让他产生这种判断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件事。
他离开长沙前来武昌时,吴三桂派人去了高原(藏)。
“高原?”
王五有点莫名其妙,吴三桂和满清的战争跟高原有什么关系,历史上高原人除了被李唐王朝出卖的子民诱惑介入唐朝内部平叛战争外,其它历史时间段高原都是个打酱油的存在。
明清打了这么多年,高原那边也没什么反应。
这会跟高原更没什么关系了。
那吴三桂抽什么疯派人联系高原人。
张长庚却想到什么,疑惑道:“莫非大元帅派人去高原是想获得蒙古人的支持,亦或请蒙古方面出兵?”
闻言,王五记起来这会高原好像是和硕特蒙古在控制,如果吴三桂有意和蒙古人合作灭清,那派人去高原联络确有必要性。
前世历史上吴三桂造反后的确有个蒙古部落出兵奇袭燕京,不知同控制高原的和硕特部有没有关系。
马宝点了点头,道:“王爷说的是其一,其二是大元帅想请那大和尚出面说和,让清廷放归世子。”
“难道大元帅要同清廷划江而治不成?!”
张长庚惊的脸色都有些发白,傻子都能想到吴三桂真是让高原大和尚出面说和,那必然会以极大的妥协退让换取说和成功。
眼下除了划江而治,张长庚想不出吴三桂还能以什么条件换回儿子。
可这样一来,他张长庚就是投机失败,抱错大腿了!
“大元帅糊涂啊!此时不赶紧渡江北上直捣黄龙,便是坐失上天赐予中华良机,莫看清廷现在没有多少可战之兵,但要给清廷一些时间,他们肯定动员关外留守八旗和漠南蒙古诸部入关!届时十数万骑兵蜂拥入关,我军哪里应付得了!”
张长庚急的脸都绿了,心中没来由生出悔意,早知道吴三桂这会还想着同清廷议和,打死他也不可能降吴的。
“纵是大和尚出面,此事也绝不会成功,我敢断言清廷宁可失去关内,也不会放世子南归!大元帅此举除了贻误战机,于我军绝无半点好处!”
王五心中也是又气又急,面上却不便表现太多,毕竟吴三桂是他岳父,马宝又是吴三桂的无比器重的大将。
可以说是吴三桂的头马。
心急之余,已是横下心来将刺杀吴应熊一事提上日程。
免得吴三桂还对此事抱有幻想,一步一步掉入清廷为他编织的幻想当中。
“自古强弱斗争,弱者之利在于行动迅速,强者利于较量实力。富者与贫者打官司,贫者乐意尽快使案子完结,而富者乐意把案子拖得长久,大元帅此举相当不智”
张长庚的意思是虽然如今吴三桂已得四川、湖南两省,兵锋也入了江西和陕西,但西南云贵川三省因清军荼毒人口十不存一,三省能被吴军完全掌控的人口最多两百多万,素有鱼米之乡的湖南如今总人口也就两百多万。
换言之,吴三桂目前控制的人口最多四百余万,而清廷则至少控制一千五百万人口,论地盘更比吴三桂多的多,尤其清廷在北方地区的统治非常稳固。
“吴越财货,山陕武勇,大元帅一个没有,能有今日完全在于一个迅速,打了清廷一个措手不及,若因世子缘故将大军陈于长江,简直就是弱者同强者较量实力,贫者想与富者比赛用钱去打官司,哪里又能取胜!”
老张急得嗓子眼都快冒烟了。
“定北王说的在理,我军虽进展顺利,然前线冲杀靠的是云贵老本,新降诸军尚不能完全依赖,各地响应起事兵马如今也是各自为战,根本不受大元帅统一指挥”
作为一线将领,马宝比任何人都清楚吴军目前状况。
起兵之根本在于原平西藩下汉军和绿营,总兵力十四万余,起兵后得四川绿营四万余,湖南、贵州降兵数万,今又有武昌张长庚部三四万人,荆州王永康部两三万人,看起来总兵力爆增到近三十万,但实际于前线冲杀的还是云贵老本,后劲明显不足。
反观清廷方面虽然八旗腐朽不堪,损失也是极大,但总动员的话无论人力、物力都远超吴军,一旦给清廷时间引入关外兵马,吴军现阶段取得的战略优势便将丧失怠尽。
因此,想要这几个月保持的优势继续下去,就必须马上渡江将战火烧到北方,使清廷能够动员的人力、物力下降到最低,这样一来即使清廷还能调关外和漠南兵入关,地盘和人力和清廷颠倒的吴军依旧能与他们正面对决。
可观吴三桂近来作为明显有止步迹象,如此就必须马上拥戴其称帝,从而斩断吴三桂对儿孙的骨肉亲情,斩断其对清廷抱有的不切实际幻想。
这就是马宝为何与张长庚一拍即合的原因。
没有人比马宝更急于渡江北上了。
王五没有反驳马宝的话。
因为马宝说的是对的。
滇、黔、闽、两粤等主要叛乱地区,原本驻军就是以属三藩的汉军、绿营兵为主,而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兵多集中在北方,虽然黄龙山一战和荆州一役他消灭了大量八旗军,也让天下人看清八旗现状。
可清廷的实力不仅仅是关内八旗,还有关外和漠南蒙古。
一旦清廷调关外和蒙古兵入关,其军事实力就会暴增。
且西北战局走向有往胶着持久战发展,这么一来西北这一块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
两只拳头断了一只,余下这一只必须速战,借助各地起兵反清的有利形势,乘清廷目前兵力无法集中之时,一鼓作气,挥戈渡江,北涉黄河,直逼燕京,才可收全胜之局。
否则,必败无疑。
看起来,想要让吴军马上渡江,似乎除了给吴三桂披上黄袍再无它法。
就算吴三桂肯同意女婿建议拥立韩王为天子,在整个战略态势上也依旧处于不利。
可他若是听从张长庚的意见拥立吴三桂,襄阳那边肯定不同意,甚至于有可能和吴军刀兵相向。
万一吴三桂逼他解决襄阳的忠贞营,他这个女婿难道还能拒绝不成。
新成立的忠勇、忠义、忠武三镇,几乎一个半镇的精兵都是吴三桂的人。
王五不听令,自己的兵马就会内讧。
听令的话,自己的部下又有几个愿意对忠贞营动手?
半数以上军官可都是闯营出身!
王五自己也是正宗的闯二代。
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拥立吴三桂就是新的内讧开始。
颇是心乱如麻。
老张偏是不识趣的问了他一句:“三宝将军的意思很清楚了,王总管还有什么说的?”
见王五不吭声,老张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由摇了摇头,道:“你现在想太多也没用,大军不过江,清廷不亡,你我将来死无葬身之地,襄阳那边难道就能坚持下去?”
“大元帅就算称帝,当下也不会与忠贞营交恶,再说有你这个女婿在,保住一些人总是可以的。”
马宝点到为止。
只要忠贞营不主动攻打吴军,吴军根本不会蠢到去打他们。
就忠贞营那点从山里跑出来的人马,再给他们在襄阳发展十年也不是吴军对手。
至于眼前这位驸马爷心中隐忧和担心,大可先抛到一边。
清廷不亡,什么都是假的。
半响,王五咬牙道:“我愿与二位一同劝进大元帅登基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