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石破天惊》
第414章 《石破天惊》
京城大学里。
学生们一如往常地穿梭在教学楼之间,随着许青山的影响力还在持续发酵,如今的京大校园相比于之前要更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气质。
原本在许青山未出现之前,其实京城大学的更趋近于往政商方面发展,然在科研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也确实如同之前田刚和许青山所说的那样,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在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去寻找更好的科研路径。
但现在不一样了,2010年还没有结束,目前京城大学里的不少导师就已经收到了学校内不少优秀学生的申请信。
以京城大学的规格,保研名额有非常多。
但很多学生并不是到了确定保研之后才会开始联系导师的,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很大可能会选不到自己心仪的导师。
更多有行动力的学生会在确保自己拥有保研的可能之后就主动去寻找老师进行套磁,拿到一些老师的准录取许可,然后就能更加心无旁骛的准备自己的保研资料。
像这种类型的准录取许可,其实并不算什么内定操作,如果学生没有办法保研的话,那给出承诺的导师也不可能为了哪个学生去开后门,这只是一个双向预选的过程而已。
只是以前最优秀的那批学生,几乎全都会选择前往国外去寻求他们的科研梦。
虽然他们其中有不少人是想通过国外留学一段时间后,再选择回国来建设祖国,可那实打实的留学率就是摆在眼前的。
在研究生生源比国外顶级大学要差一些的情况下,京城大学想要在高等研究教育范围里进行反超就有不小的压力。
但现在这种局面被许青山一个人扭转了。
就连整座京城大学的学术氛围都变得更加浓郁了起来,特别是数院和信科院的学生,那叫一个卷中卷。
甚至各个学院所收到的转专业申请最多的原本也从光华管理学院化学院这些热门的王牌学院变成了数院。
在未名湖边的一处小石桌旁。
三个手提肩扛摄像机,身上穿着和京城大学学生截然不同的摄影马甲的家伙正带着从食堂打包出来的饭菜坐到石桌边,把摄像机放到一旁,妥善保管好,一边准备吃饭,一边开始聊天。
“艾叔,是不是搞科研的都是这种工作量啊?看起来也太恐怖了吧?”
小满不断的磨着手里的筷子,一边表情夸张的和身旁的帅大叔说道。她的表情虽然夸张,可双眼微黑,那种黑眼圈带来的萎靡感是肉眼可见的。
“我们这段时间跟着他一直做每日拍摄,我感觉都要把自己做晕了。”
老艾、大川和小满三人组里,平时要是没有什么正事的话,话最多的人就是小满了。
就跟现在一样,大川什么都不说,打开自己的盒饭,埋头苦吃一边吃一边嗯嗯嗯的,了解大川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对于饭菜好评的表现。
“虽然我也拍了很多人物纪录片,可跟你们俩说实话,像他这样的我也是第一次拍,我也没有什么经验。”
老艾倒是没有急着吃饭,他的盒饭都没打开,但是口袋里的烟已经摸了出来,得点上一根他才能精神精神。
跟拍许青山这件事实在是太吃精力了。
特别是最近许青山有一段时间,在家人没空的时候,几乎整个人就住进了办公室里,而且早上起来工作的时间还特别早,所以纪录片三人组原本是在晚上拍到许青山收工准备睡觉才跑回燕东园里去休息,但第二天却又得早早的起来过来拍许青山早起工作的场景。
但是那样一来一回的,他们原本就被挤压的很有限的休息时间就更短了。
后来实在没办法,实验室的刘若川主任给他们在三楼安排了一个小房间让他们休息。
“感觉他就跟个铁人一样,真要像他这样高强度动脑连轴转,还能持续这么久,我觉得我连三天都吃不消。”
小满嘀嘀咕咕的说道。
“还三天,你跟人家比什么比人家19岁就能完成世界顶级难题的证明。这根本就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这是天赋问题,人家生来就跟我们不一样。”
三两下就把盒饭吃空了,大川突然抬起头来反驳了小满一句。
“嘿,你!”
看着两个年轻人就快因为一句话头吵起来,老艾熄灭了手里的烟,拍了拍石桌。
“喂!”
“你们两个小家伙,别吵了。”
老艾思索了一下。
“我想了想,最近拍摄的这些素材,还有之前我们已经收集好的各路素材,现在应该差不多够有一部的量啊,我简单宣布一下,我们跟排小组到今天开始休息。”
“好耶!”
小满也没有继续和大川上演欢喜冤家,兴高采烈地应道。
她的开心喜形于色,因为休息对于她来说就是可以睡个好觉,睡到自然醒了。
“好什么好?我话都还没说完呢,跟拍小组是到今天开始休息了,但我们三个人成立的剪辑小组就要开工了。”
老艾白了小满一眼。
原本还在兴高采烈的想起身蹦蹦跳跳的年轻人一下子又蔫了,听到这句话,她的脸上露出了满满的苦涩。
“我没问题。”
大川打开了第二份盒饭。
他们三的餐盒都是自带的,只有大川一个人带了两个餐盒,毕竟要扛着摄像机到处跑来跑去,这体力消耗可不少。
“那行,我跟刘主任简单说一下,最近我们就不过来了,回台里去找个剪映室慢慢剪片子,我也整理整理所有资料,尽快走出来给部里的领导一个交代。”
老艾一锤定音。
三人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给刘若川撂了句话之后马上离开了京城大学,回到了他们的央视去。
至于许青山知不知道他们三个离开了?
那肯定是不知道的啊。
他这段时间忙起来,甚至就连他们三个在跟拍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都没有察觉,直接忽视了。
等到第一部纪录片完全剪辑成功,并且递送到了部里进行验收的时候。
许青山才收到了通知,科技部那边邀请许青山去观看审核一下他的第一部个人纪录片,发表一下简单的意见。
“这纪录片都做好了?而且还真的要拍系列纪录片啊,我以为拍完一部就算了。”
这一次科技部还是通过周校长联系到许青山的,也算是公对公的通函,希望京大行个方便,放放人。
周其凤哪里能不知道科技部那边的意思,可他在拿到这一份通函的时候就笑了笑。
人在无语的时候是真的会笑出来的。
难不成科技部真的以为许青山这样的人能够被京城大学限制?
那还不是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上班时间跑出去一两天算什么事情,现在周其凤都巴不得许青山多休息几天,不要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等等把身体泡坏了怎么办?
所以这一次也算是京大给许青山的强制休假,让他过去屋里看看自己的纪录片。
许青山也再度见到了自己的跟拍三人组,他还热情地和他们打了个招呼。
“许教授。”
老艾笑容满面,但笑得再灿烂,也挡不住他的大黑眼。
“艾导这是?”
许青山的意思,老艾明白,这是在问他为什么变得如此憔悴。
“最近不是赶紧完成任务嘛,就加班加点了一点,不过我们这些人身体没有您那么好,这不就直接亮在脸上了嘛,没事,好好休息几天就好了。”
许青山了然,拍了拍老艾的肩膀。
“这次辛苦你们了,下次我们节奏慢一点,你们也一起放松放松。”
“那感情好,不过今天的预审的话,还请您提一提意见,我们也好改正。”
两人聊了一会,就有科技部的工作人员过来把许青山领到了放映室里,看样子似乎是会议室改的,不是特别正规。
不过像这种人物纪录片并不太讲究画质色彩那些东西,自然也没有人在意。
许青山落座,老艾他们陪同坐在一旁,坐下以后就没有再交谈了,而是耐心地等待纪录片的放映。
不得不说,不愧是上面点名来给许青山拍纪录片的大拿。
平时来说,许青山虽然也会偶尔喜欢看一看纪录片,可像今天这样能够如此专注的看下去的也是头一遭。
这可不是因为许青山自恋,而是因为眼前这一部被命名为《石破天惊——许青山人物纪录片系列其一》的纪录片,在镜头语言和故事叙述上,甚至做到了接近电影的质量。
整部纪录片的节奏非常好,有快有慢,虚实结合,甚至许青山在其中一些片段都看到了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契合场景的特效。
例如他在实验室里为学生们解答问题的时候,那些问题会转化成分型几何动画来进行实时演绎。
而在涉及到灵曼猜想证明过程的时候,由于过程内容短时间内不太方便进行录入公布,所以他又使用了一些星际旅行的隐喻,并且搭配上一些更有吸引力的星空虚影镜头,完成了覆盖。
而且这部纪录片在前期对于许青山童年的场景描述时搭配上了很多补拍的镜头。而这些镜头都对于当时的场景进行了很高程度的还原。
甚至让许青山都在怀疑是不是自己小时候真的就被他们跟拍过了。
虽然有一些故事看起来就知道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叙述的时候,过分夸张到了他们手里又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从而显得颇有热血成长感。
但是整部纪录片,确实制作得不错。
甚至有一种看武侠片角色成长的爽感,搭配上实验性的视听语言又能满足硬核科学爱好者的考据需求,同时强剧情情节也能吸引大众观众。
毕竟,有什么故事能比一个班级排名到处第二的普通家庭学生突然浪子回头,幡然醒悟,开始逆袭高考,随后迸发出天赋和热爱,一步一步地通过神奇的操作,踏上学术高峰的故事更加精彩呢?
只能说。
这种剧情又不是纪录片,换成是都市电影的话,起码得被骂上两年烂俗剧情和超前脑洞。
只能说现实比小说里写的还要荒诞、夸张。
因为普通人写出来的故事又怎么能够概括天才的一生呢?
“很好。”
许青山在纪录片放映结束后,鼓掌向老艾他们表示了赞许。
“您的意思是?”
“我没有什么意见,很感谢你们这段时间的辛苦,有时间过来家里吃饭。”
许青山拍了拍老艾的肩膀,这一次动作就要亲近得多。
“好好好!”
许青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部里,马不停蹄地又跑回学校去做实验和补足证明。
他并不太关心这部纪录片后续的情况,毕竟这是部里领导的安排,反正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正向宣传的事情,他听从安排就行了。
他不关心,但不代表人家敢让他不知道。
周其凤那边三两天就跑过来许青山办公室一趟,跟他讲一下纪录片的情况,就又跑回自己的校长办公室。
生怕影响了许青山工作。
只不过确实有上头背书,还有多方支持的项目,进展会比寻常项目顺利的多。
许青山从周其凤的只言片语里也能听出来,《石破天惊》在广电那边几乎是全程开绿灯,只不过最后有个决策倒是让许青山觉得很神奇。
“老周,你是说我这部纪录片还会上院线?”
许青山一脸惊异。
“不是纪录片这玩意儿不都是放在央视六套播一播或者是其他套播一播吗?怎么连院线都整上了?咱们这些东西真有人买单吗?”
“我也不太清楚,不过那边的意思是说票价就收个成本价就好很便宜,人均15块。”
周其凤挠了挠脑袋,他也老脸懵懵的。
“这操作我也是第一次见。”
许青山无奈地叹了口气。
有时候不怕领导做的中规中矩,怕的就是领导突发奇想来点骚操作,突然拍板说,“我有一个点子!”
这世上做正经事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点子王了。
许青山稍微想了想也是好在自己的内部纪录片质量也算挺高的,在院线的排片数量也不算多。
不然许青山怀疑自己这一波纪录片放出去又得罪了国内文娱圈,还得罪了观众。
得罪点人他倒是不怕可文娱圈的人大家懂的都懂,等会儿把自己当素材狠狠的创作,那就不太好了。而且得罪了观众的话,那就是在损失自己的路人缘。
虽然科学家并不太在意这个,可自己还有另外的身份,他还是要在乎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的。
可定都定了,估计现在片都排上了,许青山也只能静观其变。
(本章完)
京城大学里。
学生们一如往常地穿梭在教学楼之间,随着许青山的影响力还在持续发酵,如今的京大校园相比于之前要更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气质。
原本在许青山未出现之前,其实京城大学的更趋近于往政商方面发展,然在科研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也确实如同之前田刚和许青山所说的那样,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在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去寻找更好的科研路径。
但现在不一样了,2010年还没有结束,目前京城大学里的不少导师就已经收到了学校内不少优秀学生的申请信。
以京城大学的规格,保研名额有非常多。
但很多学生并不是到了确定保研之后才会开始联系导师的,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很大可能会选不到自己心仪的导师。
更多有行动力的学生会在确保自己拥有保研的可能之后就主动去寻找老师进行套磁,拿到一些老师的准录取许可,然后就能更加心无旁骛的准备自己的保研资料。
像这种类型的准录取许可,其实并不算什么内定操作,如果学生没有办法保研的话,那给出承诺的导师也不可能为了哪个学生去开后门,这只是一个双向预选的过程而已。
只是以前最优秀的那批学生,几乎全都会选择前往国外去寻求他们的科研梦。
虽然他们其中有不少人是想通过国外留学一段时间后,再选择回国来建设祖国,可那实打实的留学率就是摆在眼前的。
在研究生生源比国外顶级大学要差一些的情况下,京城大学想要在高等研究教育范围里进行反超就有不小的压力。
但现在这种局面被许青山一个人扭转了。
就连整座京城大学的学术氛围都变得更加浓郁了起来,特别是数院和信科院的学生,那叫一个卷中卷。
甚至各个学院所收到的转专业申请最多的原本也从光华管理学院化学院这些热门的王牌学院变成了数院。
在未名湖边的一处小石桌旁。
三个手提肩扛摄像机,身上穿着和京城大学学生截然不同的摄影马甲的家伙正带着从食堂打包出来的饭菜坐到石桌边,把摄像机放到一旁,妥善保管好,一边准备吃饭,一边开始聊天。
“艾叔,是不是搞科研的都是这种工作量啊?看起来也太恐怖了吧?”
小满不断的磨着手里的筷子,一边表情夸张的和身旁的帅大叔说道。她的表情虽然夸张,可双眼微黑,那种黑眼圈带来的萎靡感是肉眼可见的。
“我们这段时间跟着他一直做每日拍摄,我感觉都要把自己做晕了。”
老艾、大川和小满三人组里,平时要是没有什么正事的话,话最多的人就是小满了。
就跟现在一样,大川什么都不说,打开自己的盒饭,埋头苦吃一边吃一边嗯嗯嗯的,了解大川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对于饭菜好评的表现。
“虽然我也拍了很多人物纪录片,可跟你们俩说实话,像他这样的我也是第一次拍,我也没有什么经验。”
老艾倒是没有急着吃饭,他的盒饭都没打开,但是口袋里的烟已经摸了出来,得点上一根他才能精神精神。
跟拍许青山这件事实在是太吃精力了。
特别是最近许青山有一段时间,在家人没空的时候,几乎整个人就住进了办公室里,而且早上起来工作的时间还特别早,所以纪录片三人组原本是在晚上拍到许青山收工准备睡觉才跑回燕东园里去休息,但第二天却又得早早的起来过来拍许青山早起工作的场景。
但是那样一来一回的,他们原本就被挤压的很有限的休息时间就更短了。
后来实在没办法,实验室的刘若川主任给他们在三楼安排了一个小房间让他们休息。
“感觉他就跟个铁人一样,真要像他这样高强度动脑连轴转,还能持续这么久,我觉得我连三天都吃不消。”
小满嘀嘀咕咕的说道。
“还三天,你跟人家比什么比人家19岁就能完成世界顶级难题的证明。这根本就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这是天赋问题,人家生来就跟我们不一样。”
三两下就把盒饭吃空了,大川突然抬起头来反驳了小满一句。
“嘿,你!”
看着两个年轻人就快因为一句话头吵起来,老艾熄灭了手里的烟,拍了拍石桌。
“喂!”
“你们两个小家伙,别吵了。”
老艾思索了一下。
“我想了想,最近拍摄的这些素材,还有之前我们已经收集好的各路素材,现在应该差不多够有一部的量啊,我简单宣布一下,我们跟排小组到今天开始休息。”
“好耶!”
小满也没有继续和大川上演欢喜冤家,兴高采烈地应道。
她的开心喜形于色,因为休息对于她来说就是可以睡个好觉,睡到自然醒了。
“好什么好?我话都还没说完呢,跟拍小组是到今天开始休息了,但我们三个人成立的剪辑小组就要开工了。”
老艾白了小满一眼。
原本还在兴高采烈的想起身蹦蹦跳跳的年轻人一下子又蔫了,听到这句话,她的脸上露出了满满的苦涩。
“我没问题。”
大川打开了第二份盒饭。
他们三的餐盒都是自带的,只有大川一个人带了两个餐盒,毕竟要扛着摄像机到处跑来跑去,这体力消耗可不少。
“那行,我跟刘主任简单说一下,最近我们就不过来了,回台里去找个剪映室慢慢剪片子,我也整理整理所有资料,尽快走出来给部里的领导一个交代。”
老艾一锤定音。
三人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给刘若川撂了句话之后马上离开了京城大学,回到了他们的央视去。
至于许青山知不知道他们三个离开了?
那肯定是不知道的啊。
他这段时间忙起来,甚至就连他们三个在跟拍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都没有察觉,直接忽视了。
等到第一部纪录片完全剪辑成功,并且递送到了部里进行验收的时候。
许青山才收到了通知,科技部那边邀请许青山去观看审核一下他的第一部个人纪录片,发表一下简单的意见。
“这纪录片都做好了?而且还真的要拍系列纪录片啊,我以为拍完一部就算了。”
这一次科技部还是通过周校长联系到许青山的,也算是公对公的通函,希望京大行个方便,放放人。
周其凤哪里能不知道科技部那边的意思,可他在拿到这一份通函的时候就笑了笑。
人在无语的时候是真的会笑出来的。
难不成科技部真的以为许青山这样的人能够被京城大学限制?
那还不是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上班时间跑出去一两天算什么事情,现在周其凤都巴不得许青山多休息几天,不要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等等把身体泡坏了怎么办?
所以这一次也算是京大给许青山的强制休假,让他过去屋里看看自己的纪录片。
许青山也再度见到了自己的跟拍三人组,他还热情地和他们打了个招呼。
“许教授。”
老艾笑容满面,但笑得再灿烂,也挡不住他的大黑眼。
“艾导这是?”
许青山的意思,老艾明白,这是在问他为什么变得如此憔悴。
“最近不是赶紧完成任务嘛,就加班加点了一点,不过我们这些人身体没有您那么好,这不就直接亮在脸上了嘛,没事,好好休息几天就好了。”
许青山了然,拍了拍老艾的肩膀。
“这次辛苦你们了,下次我们节奏慢一点,你们也一起放松放松。”
“那感情好,不过今天的预审的话,还请您提一提意见,我们也好改正。”
两人聊了一会,就有科技部的工作人员过来把许青山领到了放映室里,看样子似乎是会议室改的,不是特别正规。
不过像这种人物纪录片并不太讲究画质色彩那些东西,自然也没有人在意。
许青山落座,老艾他们陪同坐在一旁,坐下以后就没有再交谈了,而是耐心地等待纪录片的放映。
不得不说,不愧是上面点名来给许青山拍纪录片的大拿。
平时来说,许青山虽然也会偶尔喜欢看一看纪录片,可像今天这样能够如此专注的看下去的也是头一遭。
这可不是因为许青山自恋,而是因为眼前这一部被命名为《石破天惊——许青山人物纪录片系列其一》的纪录片,在镜头语言和故事叙述上,甚至做到了接近电影的质量。
整部纪录片的节奏非常好,有快有慢,虚实结合,甚至许青山在其中一些片段都看到了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契合场景的特效。
例如他在实验室里为学生们解答问题的时候,那些问题会转化成分型几何动画来进行实时演绎。
而在涉及到灵曼猜想证明过程的时候,由于过程内容短时间内不太方便进行录入公布,所以他又使用了一些星际旅行的隐喻,并且搭配上一些更有吸引力的星空虚影镜头,完成了覆盖。
而且这部纪录片在前期对于许青山童年的场景描述时搭配上了很多补拍的镜头。而这些镜头都对于当时的场景进行了很高程度的还原。
甚至让许青山都在怀疑是不是自己小时候真的就被他们跟拍过了。
虽然有一些故事看起来就知道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叙述的时候,过分夸张到了他们手里又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从而显得颇有热血成长感。
但是整部纪录片,确实制作得不错。
甚至有一种看武侠片角色成长的爽感,搭配上实验性的视听语言又能满足硬核科学爱好者的考据需求,同时强剧情情节也能吸引大众观众。
毕竟,有什么故事能比一个班级排名到处第二的普通家庭学生突然浪子回头,幡然醒悟,开始逆袭高考,随后迸发出天赋和热爱,一步一步地通过神奇的操作,踏上学术高峰的故事更加精彩呢?
只能说。
这种剧情又不是纪录片,换成是都市电影的话,起码得被骂上两年烂俗剧情和超前脑洞。
只能说现实比小说里写的还要荒诞、夸张。
因为普通人写出来的故事又怎么能够概括天才的一生呢?
“很好。”
许青山在纪录片放映结束后,鼓掌向老艾他们表示了赞许。
“您的意思是?”
“我没有什么意见,很感谢你们这段时间的辛苦,有时间过来家里吃饭。”
许青山拍了拍老艾的肩膀,这一次动作就要亲近得多。
“好好好!”
许青山心满意足地离开了部里,马不停蹄地又跑回学校去做实验和补足证明。
他并不太关心这部纪录片后续的情况,毕竟这是部里领导的安排,反正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正向宣传的事情,他听从安排就行了。
他不关心,但不代表人家敢让他不知道。
周其凤那边三两天就跑过来许青山办公室一趟,跟他讲一下纪录片的情况,就又跑回自己的校长办公室。
生怕影响了许青山工作。
只不过确实有上头背书,还有多方支持的项目,进展会比寻常项目顺利的多。
许青山从周其凤的只言片语里也能听出来,《石破天惊》在广电那边几乎是全程开绿灯,只不过最后有个决策倒是让许青山觉得很神奇。
“老周,你是说我这部纪录片还会上院线?”
许青山一脸惊异。
“不是纪录片这玩意儿不都是放在央视六套播一播或者是其他套播一播吗?怎么连院线都整上了?咱们这些东西真有人买单吗?”
“我也不太清楚,不过那边的意思是说票价就收个成本价就好很便宜,人均15块。”
周其凤挠了挠脑袋,他也老脸懵懵的。
“这操作我也是第一次见。”
许青山无奈地叹了口气。
有时候不怕领导做的中规中矩,怕的就是领导突发奇想来点骚操作,突然拍板说,“我有一个点子!”
这世上做正经事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点子王了。
许青山稍微想了想也是好在自己的内部纪录片质量也算挺高的,在院线的排片数量也不算多。
不然许青山怀疑自己这一波纪录片放出去又得罪了国内文娱圈,还得罪了观众。
得罪点人他倒是不怕可文娱圈的人大家懂的都懂,等会儿把自己当素材狠狠的创作,那就不太好了。而且得罪了观众的话,那就是在损失自己的路人缘。
虽然科学家并不太在意这个,可自己还有另外的身份,他还是要在乎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的。
可定都定了,估计现在片都排上了,许青山也只能静观其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