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虽然得了张放的保证,但是林铮还是不太放心。心中又冒出了联姻的想法,试探地询问张放:“先前看张秀才对许昶如此尊敬。对待婚事,听从许昶的意思,大丈夫先立业后成家。不知当下如何做想?”
    这是在问张放,要不要联姻?
    哪怕想收拾这群人,张放也不会出卖自己的婚姻,利用林家女。
    张放站起来,在林铮面前走了几步,面若美玉,仪态翩翩。笑如春风地对林铮说:“不是张放猖狂,而是皮囊摆在这里,到了京城,或许会被贵女看上。他日高中进士,或可尚公主。”
    林铮:……
    好气啊!
    眼角疯狂抽搐,林铮心里嫉妒死了!可也知道张放所言不假。以张放的容貌,还有运气,没准到了京城真的有可能会被高官捉胥,好运爆炸还真有可能会尚到公主!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张放要往上爬,林铮还真拦不住。
    想到张放的父母亲人族人乡亲都在豆县,林铮觉得张放的话还是有八分可信的。毕竟张放总不可能带着一大家子泥腿子跑去京城拉扯他的后腿吧!只要张放的亲人还在这里,林铮就有把握张放会保他!
    将整件事的利害都仔细思索了好几番,最后林铮还是决定冒险一试。如果能够扳倒许昶,这浆州知州的位置就是他的了!若是败了,那他就跑去找张放!如果张放敢放弃他,林铮一定会拿出最后的底牌,利用张家所有人的性命威逼对方!
    两人就弹劾许昶贪污受贿一事,商议了两个时辰。天已经黑了,这个时候城门已关。林铮倒是想把张放留宿在府中,张放以唯恐其他人关注起疑为由拒绝林铮,林铮只能无奈地连夜把张放送出城。
    林月容得知张放来了,早就梳妆打扮好,想过来见他一面。却被管事拦在外面,直到张放离开,她都没有见上对方。
    林铮走出来见到林月容一身精神打扮的模样,摇了摇头,嫌弃地说道:“别痴心妄想了。张放是要尚公主,娶贵女的人。你没这个福气!”
    这话直接把林月容的自尊跟爱意都击碎了。面色惨白,她颤抖着红唇,说不出话。
    林铮没管她是什么反应,他有大事要忙活!来到书房,先把这些年贿赂的账册藏好,然后准备一笔丰厚的钱,打算近几日送去给许昶。这次要挖个大坑把许昶埋了!
    张放回到村里风平浪静的过了几日,许昶派人来接他了。
    早在张放出名的时候,许昶就知道张放以后一定会有个好前程!只是没想到这个前程来得这么快虽然二皇子是个废物纨绔,但是对方沉迷于张放写的话本,还把张放推荐到皇帝面前!
    皇帝要见张放!这是多大的荣耀与运气!哪怕是许昶,入朝为官多年都从未被皇帝召见!每次都是入京叙职的时候远远地望一眼皇帝的身影。压根没机会跟皇帝说话!
    接到三皇子的命令,许昶就给张放写信,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对方的回信。许昶不放心,便派人来把张放接走。他得亲自将这件事的利害关系跟张放说清楚!让张放坚定的站在三皇子的阵营,成为他们的队友!
    “学生近日忙极了,此番出门也是匆忙,还未带任何行李。”张放两袖清风,就这么被带到许昶面前。
    许昶作出无奈的模样,请张放坐下,慈祥和蔼地解释道:“为师也是为你好,这才让你早些过来,有事叮嘱你,以免你到了京城得罪贵人,惹来麻烦。”
    “学生多谢老师的关怀!其实,学生原本也是打算来一趟老师这里的。只是此番走得匆忙,家中父母有些担忧。能否容学生写封信回去告诉家人?”
    许昶颔首,让人准备纸笔墨,看着张放写完家书。
    待墨迹干后,张放封好信,请许府的人帮忙出去捎信。
    正好厨房已经做好一桌饭菜,许昶让张放先用膳。两人在饭桌上吃吃喝喝了一会儿,才进入正题。
    “老师,此番学生去京城面圣,心里甚是不安。毕竟从未去过京城,第一面圣唯恐失礼。”
    张放喝了不少酒,一副忐忑不安的表情,说话的时候还伸出抓住了许昶的手。这还是张放第一次对许昶这样。由此可见,张放的内心有多慌乱。
    许昶露出笑容,端着酒杯的那只手把酒杯放下,伸过去轻轻地拍了拍张放的手背,安抚道:“莫怕。京城里会有人护着你的。”
    闻言,张放的模样有些激动,用力地抓着许昶的手,着急地问道:“当真?”
    “为师有必要骗你吗?你过得好,为师会为你骄傲。”许昶吃痛,但还是没有甩开张放的手,维持着笑容继续哄张放。
    另一只握着酒杯的手放下酒杯,张放挪动凳子,凑近许昶,激动地说道:“多谢老师!果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今往后,老师就是我的父亲!我定会好好孝敬老师!”
    许昶心里满意,故意问张放:“信中与你说的朝中情况,你可记得?”
    张放点头:“学生记得!如今朝中成年的皇子,只有太子与三皇子在朝中暗中争斗。二皇子是个纨绔,平日不会上朝议政。四皇子与五皇子是双生子,上朝议政不吉,一直没有上朝议政。其他皇子还未成年。老师在信中夸赞三皇子的才能,莫不是三皇子……”
    不等张放把话直白的说出来,许昶出声打断他的话,颔首言道:“不错!为师是三皇子这边的人。三皇子厚爱百姓,有明君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