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零章 抢戏没人管?
第一轮交锋过后,御道上已鸦雀无声
不是这些官员们突然变仁慈了,而是一下被打懵了:没见过如此卑鄙无耻,如此不按套路出牌的!
我们要弄死何瑾,至少要让我们污蔑扣帽子呃,要让我们摆事实、讲道理嘛。现在只能就国书一事开口,我们还怎么玩儿?
更可恶的是,今日我们一旦败了,之前的弹劾不就成了笑话?
可何瑾就是抓住了朔望朝参的时机,将所作所为同国书一事割裂了开来,满朝官员再怎么能言善辩,也不能就此事开口。
否则,妄议祖制、数典忘祖、动摇国本这些本该给何瑾扣上的帽子,他们不就先戴上了?
欺负人,实在太欺负人了!
最令他们心寒的是,弘治皇帝今日的表现,也跟以往大不相同。
表面来看,他还是那位宽厚仁慈的君王,甚至都没因言治罪来处置胡清。可谁都心中明白,今日这事儿太过蹊跷了:哦,何瑾没回来的时候,你病得不能早朝了。何瑾一回来,你的病忽然就好了?
当我们都是傻子啊?
可就算心中吐槽yu wang已如滔滔洪水,也只能憋着忍着。一时间,这些官员们不由重新评估起何瑾的战斗力,再不敢将这小子当普通的奸佞小人。
这时候,弘治皇帝便开始主动出击了。
再度环顾一番百官,言道:“蒙郭勒津部落之国书,无非两项诉求。一是恳请我大明接受其投诚归顺,二是恩准两方通贡互市。不知诸卿对此,可有何话说?”
这一刻,弘治皇帝的语气还是很轻松的。毕竟在他看来,蒙郭勒津部落的这两项诉求,明显都是对大明有利的。
这些心怀苍生、忠于大明的圣人子弟,当中纵然有些食古不化之徒。可只要想通了其中的关节,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为了万千黎庶的福祉,他们必然是会同意的。
因为他的宽厚仁慈,便来源于对这些官员们的信任。
可想不到话音落下,御道上还是一片鸦雀无声。不知为何,一股莫名的压抑,顷刻间袭扰在弘治皇帝的心头。
良久,才有一人轻声咳嗽。
通政司官员当即将那人引上御前,那人便恭敬一拜,沉声言道:“陛下,火筛乃我大明生死仇敌,臣等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寝其皮,为我大明数万将士、无数黎庶报仇,岂能还任由他说战便战、说合便合?”
弘治皇帝顿时脸色一僵,但也并未就此放弃希望。毕竟这个时候,御道上咳嗽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然而,情况却非如他所料。
“陛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华夷之别,不可不防!”
“陛下,大明乃太祖驱除鞑虏所创,岂能违背祖制!”
“陛下,臣附议”
“臣也附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发言,朝会上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一个个官员被带上去,都满脸慷慨,激愤不已。
到了最后,已不用通政司和鸿胪寺的官员引导,这些官员都开始在原地跪了下来,一个个高声附议。
很快整个御道上,只剩下寥寥几十个文官,以及那一堆儿的勋贵武官。
然后那些跪下的官员们,又纷纷对视了一眼,随即齐齐大声言道:“臣等恳请陛下,拒绝火筛投诚国书,以正我大明之风骨!”
数百人的声音齐齐响起,犹如排山倒海之势,向着弘治皇帝席卷而去。
看着那一片表面跪在地上、实则威逼强硬的身影,弘治皇帝面色一下变得苍白,忍不住从御座上站了起来,悲痛诧异地出声问道:“尔等莫非在逼宫不成?”
“臣等不敢!”又是一阵齐齐的回应,话虽然很是谦卑,语气却已代表了一切。
一下子,弘治皇帝怔怔默然无语,面上已是深深的悲痛:若不是亲眼看到这一幕,他真的难以想象,自己原来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当中。
多少经典子集上,都写了要‘亲贤臣、远小人’。也有太多王朝的故事,告诫君王要信任道德高尚的圣人子弟。
因为圣人子弟们都饱读诗书、品行端正,只要君明臣贤,家国社稷便可长治久安。
可眼前的现实,却全然推翻了这等论调!
弘治皇帝不相信,这些宦海沉浮多年的官员们,会看不出两方通贡互市,对大明江山社稷究竟有多大的好处。
然而,就是这些平日口口声声标榜自己,要为大明江山尽忠职守的忠臣能臣们。放任着两方可以不再流血厮杀、可以和平共处、可以发展共赢的巨大利益,拿着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要将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葬送!
一瞬间,他震怒、惊恐、甚至有些消沉跌坐在御座上后,久久说不出一句话,任由朝会陷入一股僵持的氛围。
就在此时,御前的何瑾却不由自主地扭了下身子。嗯虽说早就准备了护膝,可跪久了怎么也会不舒服的。
再然后,他就忍不住露出了一抹诡秘的微笑:弘治大叔,这下震惊了吧?乖,不哭不哭,他们都针对你,我还是爱你的哦。
身为后世穿越者的他,不说已预料到了此情此景,但早看透了这么个破事儿的本质:无非,就是一场权力之争嘛。
大明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投诚,通贡互市到底好不好?
废话,当然好!
问题是这份天大的功劳,不是文官集团的。
这件事儿要是办成了,文官集团们还有什么脸面,在朝堂上指点江山,还怎么卖弄他们那一套的治国理论?
另外皇帝要是清醒了,不听命摆布了,那他们以后岂非真要成了,为大明江山当牛做马的牲口?
最最主要的是,通贡互市背后如此大的好处,竟然没有给他们分半杯羹,这简直怎么可以!
所以,此番纵然他们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可在这等共同利益之前,也都一个个默契地跳了出来——哪怕先暂时放过何瑾,也要把这事儿给搅黄了!
顺便,也让弘治皇帝瞧一瞧,他们这个集团铁拳的厉害!
想完这些,何瑾又忍不住挠了挠屁股,然后看着时候差不多了,估摸弘治大叔也从中受到了教训,便清了清嗓子要打破这片僵持。
可他万万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
就在开口之前,李东阳却忽然抢在了他前面,跪地高声言道:“陛下,臣倒觉得大明,当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投诚。”
“两方厮杀争斗已久,仇深似海,若是忽然就此罢兵言和,未免失了大明威仪。然此番是火筛大败后归降大明,乃我大明武德远播所致。泱泱大朝向来海纳百川,我大明又何尝没有容人之量?”
他这话一落下,谢迁当即也开口了:“陛下,臣也认为大明当接受火筛投诚。大明的确太祖驱除鞑虏所创,然太祖之志却是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恢复中华。”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便曾设置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对蒙古部落进行笼络和羁縻。更何况遍翻起居注,太祖何曾言过大明不可接受蒙古部落投诚?”
谢迁言罢,首辅刘健更是怒气冲冲拜地,毫不客气地言道:“陛下,老臣认为适才建议拒绝求和之人,皆乃鼠目寸光、包藏祸心之辈!”
“何润德所言不差,有些尸位素餐之徒,便当好生核查严惩。万不可使他们败坏了朝纲,丢了我大明的体面!”
一下子,内阁三位辅臣全都站了出来,言辞更是一人比一人激烈。弘治皇帝见状,脸色才不由好转了不少。
可接下来,就在他以为可以露一露脸时,更加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
三位辅臣一出来后,剩下那些一直没开口的文官们,也都慨然出言,力挺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求和。
这些人当中,自然包括他的那位大哥王华。
然后,英国公张懋见状,不知是有意还是误会了,反正接下来就呱唧跪在了地上:“陛下,老臣也认为当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求和!那些个没上过战场的官员们,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朱晖这里也接着跪下:“老臣附议!”
薛伦也开始了:“臣也附议”
一下子,这些被何瑾调教过的勋贵武官,还有张家兄弟们也都跪了下来,高声言道:“臣等也附议!”
唯独何瑾这会儿面色错乱地看着这一幕,不由心都哇凉哇凉的:你们激动个啥,激动个啥啊!我才是这场戏的主角,你们怎么都不按剧本儿来?
我准备得这么充分,是让你们大学士抢戏的啊?
难道,这都没人管的啊?
我不是佞臣啊
不是这些官员们突然变仁慈了,而是一下被打懵了:没见过如此卑鄙无耻,如此不按套路出牌的!
我们要弄死何瑾,至少要让我们污蔑扣帽子呃,要让我们摆事实、讲道理嘛。现在只能就国书一事开口,我们还怎么玩儿?
更可恶的是,今日我们一旦败了,之前的弹劾不就成了笑话?
可何瑾就是抓住了朔望朝参的时机,将所作所为同国书一事割裂了开来,满朝官员再怎么能言善辩,也不能就此事开口。
否则,妄议祖制、数典忘祖、动摇国本这些本该给何瑾扣上的帽子,他们不就先戴上了?
欺负人,实在太欺负人了!
最令他们心寒的是,弘治皇帝今日的表现,也跟以往大不相同。
表面来看,他还是那位宽厚仁慈的君王,甚至都没因言治罪来处置胡清。可谁都心中明白,今日这事儿太过蹊跷了:哦,何瑾没回来的时候,你病得不能早朝了。何瑾一回来,你的病忽然就好了?
当我们都是傻子啊?
可就算心中吐槽yu wang已如滔滔洪水,也只能憋着忍着。一时间,这些官员们不由重新评估起何瑾的战斗力,再不敢将这小子当普通的奸佞小人。
这时候,弘治皇帝便开始主动出击了。
再度环顾一番百官,言道:“蒙郭勒津部落之国书,无非两项诉求。一是恳请我大明接受其投诚归顺,二是恩准两方通贡互市。不知诸卿对此,可有何话说?”
这一刻,弘治皇帝的语气还是很轻松的。毕竟在他看来,蒙郭勒津部落的这两项诉求,明显都是对大明有利的。
这些心怀苍生、忠于大明的圣人子弟,当中纵然有些食古不化之徒。可只要想通了其中的关节,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为了万千黎庶的福祉,他们必然是会同意的。
因为他的宽厚仁慈,便来源于对这些官员们的信任。
可想不到话音落下,御道上还是一片鸦雀无声。不知为何,一股莫名的压抑,顷刻间袭扰在弘治皇帝的心头。
良久,才有一人轻声咳嗽。
通政司官员当即将那人引上御前,那人便恭敬一拜,沉声言道:“陛下,火筛乃我大明生死仇敌,臣等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寝其皮,为我大明数万将士、无数黎庶报仇,岂能还任由他说战便战、说合便合?”
弘治皇帝顿时脸色一僵,但也并未就此放弃希望。毕竟这个时候,御道上咳嗽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然而,情况却非如他所料。
“陛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华夷之别,不可不防!”
“陛下,大明乃太祖驱除鞑虏所创,岂能违背祖制!”
“陛下,臣附议”
“臣也附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发言,朝会上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一个个官员被带上去,都满脸慷慨,激愤不已。
到了最后,已不用通政司和鸿胪寺的官员引导,这些官员都开始在原地跪了下来,一个个高声附议。
很快整个御道上,只剩下寥寥几十个文官,以及那一堆儿的勋贵武官。
然后那些跪下的官员们,又纷纷对视了一眼,随即齐齐大声言道:“臣等恳请陛下,拒绝火筛投诚国书,以正我大明之风骨!”
数百人的声音齐齐响起,犹如排山倒海之势,向着弘治皇帝席卷而去。
看着那一片表面跪在地上、实则威逼强硬的身影,弘治皇帝面色一下变得苍白,忍不住从御座上站了起来,悲痛诧异地出声问道:“尔等莫非在逼宫不成?”
“臣等不敢!”又是一阵齐齐的回应,话虽然很是谦卑,语气却已代表了一切。
一下子,弘治皇帝怔怔默然无语,面上已是深深的悲痛:若不是亲眼看到这一幕,他真的难以想象,自己原来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当中。
多少经典子集上,都写了要‘亲贤臣、远小人’。也有太多王朝的故事,告诫君王要信任道德高尚的圣人子弟。
因为圣人子弟们都饱读诗书、品行端正,只要君明臣贤,家国社稷便可长治久安。
可眼前的现实,却全然推翻了这等论调!
弘治皇帝不相信,这些宦海沉浮多年的官员们,会看不出两方通贡互市,对大明江山社稷究竟有多大的好处。
然而,就是这些平日口口声声标榜自己,要为大明江山尽忠职守的忠臣能臣们。放任着两方可以不再流血厮杀、可以和平共处、可以发展共赢的巨大利益,拿着听起来冠冕堂皇的理由,要将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葬送!
一瞬间,他震怒、惊恐、甚至有些消沉跌坐在御座上后,久久说不出一句话,任由朝会陷入一股僵持的氛围。
就在此时,御前的何瑾却不由自主地扭了下身子。嗯虽说早就准备了护膝,可跪久了怎么也会不舒服的。
再然后,他就忍不住露出了一抹诡秘的微笑:弘治大叔,这下震惊了吧?乖,不哭不哭,他们都针对你,我还是爱你的哦。
身为后世穿越者的他,不说已预料到了此情此景,但早看透了这么个破事儿的本质:无非,就是一场权力之争嘛。
大明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投诚,通贡互市到底好不好?
废话,当然好!
问题是这份天大的功劳,不是文官集团的。
这件事儿要是办成了,文官集团们还有什么脸面,在朝堂上指点江山,还怎么卖弄他们那一套的治国理论?
另外皇帝要是清醒了,不听命摆布了,那他们以后岂非真要成了,为大明江山当牛做马的牲口?
最最主要的是,通贡互市背后如此大的好处,竟然没有给他们分半杯羹,这简直怎么可以!
所以,此番纵然他们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可在这等共同利益之前,也都一个个默契地跳了出来——哪怕先暂时放过何瑾,也要把这事儿给搅黄了!
顺便,也让弘治皇帝瞧一瞧,他们这个集团铁拳的厉害!
想完这些,何瑾又忍不住挠了挠屁股,然后看着时候差不多了,估摸弘治大叔也从中受到了教训,便清了清嗓子要打破这片僵持。
可他万万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
就在开口之前,李东阳却忽然抢在了他前面,跪地高声言道:“陛下,臣倒觉得大明,当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投诚。”
“两方厮杀争斗已久,仇深似海,若是忽然就此罢兵言和,未免失了大明威仪。然此番是火筛大败后归降大明,乃我大明武德远播所致。泱泱大朝向来海纳百川,我大明又何尝没有容人之量?”
他这话一落下,谢迁当即也开口了:“陛下,臣也认为大明当接受火筛投诚。大明的确太祖驱除鞑虏所创,然太祖之志却是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恢复中华。”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便曾设置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对蒙古部落进行笼络和羁縻。更何况遍翻起居注,太祖何曾言过大明不可接受蒙古部落投诚?”
谢迁言罢,首辅刘健更是怒气冲冲拜地,毫不客气地言道:“陛下,老臣认为适才建议拒绝求和之人,皆乃鼠目寸光、包藏祸心之辈!”
“何润德所言不差,有些尸位素餐之徒,便当好生核查严惩。万不可使他们败坏了朝纲,丢了我大明的体面!”
一下子,内阁三位辅臣全都站了出来,言辞更是一人比一人激烈。弘治皇帝见状,脸色才不由好转了不少。
可接下来,就在他以为可以露一露脸时,更加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
三位辅臣一出来后,剩下那些一直没开口的文官们,也都慨然出言,力挺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求和。
这些人当中,自然包括他的那位大哥王华。
然后,英国公张懋见状,不知是有意还是误会了,反正接下来就呱唧跪在了地上:“陛下,老臣也认为当接受蒙郭勒津部落求和!那些个没上过战场的官员们,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朱晖这里也接着跪下:“老臣附议!”
薛伦也开始了:“臣也附议”
一下子,这些被何瑾调教过的勋贵武官,还有张家兄弟们也都跪了下来,高声言道:“臣等也附议!”
唯独何瑾这会儿面色错乱地看着这一幕,不由心都哇凉哇凉的:你们激动个啥,激动个啥啊!我才是这场戏的主角,你们怎么都不按剧本儿来?
我准备得这么充分,是让你们大学士抢戏的啊?
难道,这都没人管的啊?
我不是佞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