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2章 合则有利,分则必败
战场上真实的情况,与打探而来的消息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益州军在战场上失败的消息在南部郡县传开之后,高定等人的反应就是难以置信,主要是刘备的手中拥有着太多的优势,对战长安军即便不能取胜,依靠城池的优势阻挡住长安军的进攻还是能够做到的。
事实证明,刘备没能阻挡住长安军,甚至连益州最为重要的成都城丢失,军中重要的谋士、将领折损殆尽,而今在刘备身边的仅有孙乾一人,堂堂汉中王走到了而今的地步,让人觉得惋惜的同时也有些害怕,尤其是当高定见识过长安军的战斗力之后,难免会产生更多的念头。
相对而言,军中将士的士气则是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两名将领虽说在搦战的时候被典韦斩杀,但是在对战长安军的过程中,是长安军主动从战场上撤退,在高定等人的故意宣扬下,军中将士更多的是认为这场战斗是他们获得了胜利,数万人的大军,不可能完全的经历战斗,毕竟长安军出战的仅仅只有万名将士,交战的过程很短暂,许多将士恐怕是刚刚出动,长安军就已经从战场上撤退了。
刘备何尝看不出高定等人的念头,如今南部郡县的兵马已经到了城外,刘备就不会让这些人轻易的离去,这些人回到南部郡县之后,仍旧有着城池,而他将会成为孤家寡人,他要做最后的拼搏。
“汉中王,长安军实力雄厚,麾下更是有着精兵猛将,想要在战场上击败长安军,何其难也?”高定将目光投向了刘备。
朱褒和正昂亦是看向刘备,他们对于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形势十分在乎,他们不想放弃即将在益州得到的利益,更不想在战场上令大军损失惨重。
刘备道:“诸位领兵前来,讨伐逆贼,乃是汉室忠臣,若是能够攻破城池,封王不在话下,长安军强盛又能如何?”
对于刘备的说辞,高定暗中鄙夷,封王也要成功之后,失败的话,他们就会如同刘备一般称为丧家之犬,他们不想丢失手中的权势,不想听刘备在这里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语。
“在三位聚集兵马,准备前往成都城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三位与晋王定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晋王麾下兵力强盛,治下有着冀州、并州、青州、幽州、凉州、司隶之地,兵多粮广,晋王不会轻易的放弃益州,而三位领兵,就是触犯了晋王,再说晋王不会让益州有反对他的势力存在,从晋王以往的行径,诸位就能看到这一点。”刘备缓缓道:“也就是说,无论三位是否出兵攻打成都城,晋王都不会放弃对于南部郡县的掌控,如今三位聚集兵马前来,倒是适逢其会,不然的话,晋王发兵前往南部郡县,难道你们认为凭借各自手中的力量能够阻挡晋王的大军不成?”
三人闻言沉默了,刘备的分析很有道理,同样的事情放到他们的身上,恐怕也会这般选择,南部郡县不听从州牧府的命令,放到吕布的身上肯定不会适用,这件事情,从吕布以往的行为就能看出,也就是说南部郡县与吕布之间迟早会有战事,而今三方的兵力联合,的确是不错的。
“当前晋王能够调动的兵马,最多不过四万人,也就是说,出现在决战场上的长安军,会有四万人,而三位手中的兵马,则是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刘备道。
若是刘备的这番话放到以往的话,三人或许不会反对,然而今日的战争,让三人明白了,想要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在对战长安军的过程中取胜的话,是极为困难的,长安军的精锐已经展现在了三人面前。
在决战场上,碰到四万长安军,将会出现何等的局面,三人难以想象,不管是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人,都缺乏指挥这等作战的经验。
“高太守与朱太守、正太守,合则有利,分则必败也。”刘备断然道。
“汉中王之言有理。”高定沉思良久,起身道。
正昂与朱褒显然也考虑到了其中的关键之处,纷纷附和。
见到这一幕,刘备暗中点头,三人不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退却,就是他的机会,只要将三方的兵马真正的聚集在一起,未尝没有取胜的可能。
“三方兵马在战场上如果调度不明的话,将会影响到战事的进行,否则三方的兵马联合在一处,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要有统一的指挥调度,才有可能取胜。”刘备道。
三人点头称是,大军需要的是一名统帅,而不是多人,否则在战场上将会出现不小的问题,作为军中的统帅,三人这些道理还是明白的。
“我等愿意听从汉中王调遣。”高定道,刘备话语中的意思很明显,而且刘备有指挥这等战事的经验,指挥大军最为合适,再说刘备只是指挥大军,并不是说他们将手中的军权完全交给了刘备,他们只需要按照刘备的命令行事即可。
正昂与朱褒同样没有意见,只要能够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就值得他们去拼搏,刘备的分析,让他们感觉到了紧迫,如果吕布不会放过他们的话,也就意味着南部郡县的兵马,与吕布之间迟早会有一场战争,而在单独面对长安军的时候,他们还会有取胜的信心吗。
从犍为郡到成都城,他们的经历,让三人明白了,长安军的实力很强悍。
“如此的话,本王就却之不恭了,只是在对阵敌军的时候,军中的将士要做到令行禁止。”刘备沉声道。
“这是自然,若是军中将领不听从命令的话,直接斩杀!”高定附和道,若非是走到了如今的地步,他是不愿意听从他人的调度的,所幸的是刘备只是负责指挥,而不会将他们手中的兵权夺取。
当前对于刘备而言最为主要的是击败长安军,夺取三人的兵权,他暂时不会这么做,如果他能够在战场上指挥大军取得胜利的话,何愁不能得到军中将士的拥护,到时候与三人分庭抗礼就有了足够的资本。(未完待续)
事实证明,刘备没能阻挡住长安军,甚至连益州最为重要的成都城丢失,军中重要的谋士、将领折损殆尽,而今在刘备身边的仅有孙乾一人,堂堂汉中王走到了而今的地步,让人觉得惋惜的同时也有些害怕,尤其是当高定见识过长安军的战斗力之后,难免会产生更多的念头。
相对而言,军中将士的士气则是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两名将领虽说在搦战的时候被典韦斩杀,但是在对战长安军的过程中,是长安军主动从战场上撤退,在高定等人的故意宣扬下,军中将士更多的是认为这场战斗是他们获得了胜利,数万人的大军,不可能完全的经历战斗,毕竟长安军出战的仅仅只有万名将士,交战的过程很短暂,许多将士恐怕是刚刚出动,长安军就已经从战场上撤退了。
刘备何尝看不出高定等人的念头,如今南部郡县的兵马已经到了城外,刘备就不会让这些人轻易的离去,这些人回到南部郡县之后,仍旧有着城池,而他将会成为孤家寡人,他要做最后的拼搏。
“汉中王,长安军实力雄厚,麾下更是有着精兵猛将,想要在战场上击败长安军,何其难也?”高定将目光投向了刘备。
朱褒和正昂亦是看向刘备,他们对于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形势十分在乎,他们不想放弃即将在益州得到的利益,更不想在战场上令大军损失惨重。
刘备道:“诸位领兵前来,讨伐逆贼,乃是汉室忠臣,若是能够攻破城池,封王不在话下,长安军强盛又能如何?”
对于刘备的说辞,高定暗中鄙夷,封王也要成功之后,失败的话,他们就会如同刘备一般称为丧家之犬,他们不想丢失手中的权势,不想听刘备在这里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语。
“在三位聚集兵马,准备前往成都城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三位与晋王定然是不死不休的局面,晋王麾下兵力强盛,治下有着冀州、并州、青州、幽州、凉州、司隶之地,兵多粮广,晋王不会轻易的放弃益州,而三位领兵,就是触犯了晋王,再说晋王不会让益州有反对他的势力存在,从晋王以往的行径,诸位就能看到这一点。”刘备缓缓道:“也就是说,无论三位是否出兵攻打成都城,晋王都不会放弃对于南部郡县的掌控,如今三位聚集兵马前来,倒是适逢其会,不然的话,晋王发兵前往南部郡县,难道你们认为凭借各自手中的力量能够阻挡晋王的大军不成?”
三人闻言沉默了,刘备的分析很有道理,同样的事情放到他们的身上,恐怕也会这般选择,南部郡县不听从州牧府的命令,放到吕布的身上肯定不会适用,这件事情,从吕布以往的行为就能看出,也就是说南部郡县与吕布之间迟早会有战事,而今三方的兵力联合,的确是不错的。
“当前晋王能够调动的兵马,最多不过四万人,也就是说,出现在决战场上的长安军,会有四万人,而三位手中的兵马,则是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刘备道。
若是刘备的这番话放到以往的话,三人或许不会反对,然而今日的战争,让三人明白了,想要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在对战长安军的过程中取胜的话,是极为困难的,长安军的精锐已经展现在了三人面前。
在决战场上,碰到四万长安军,将会出现何等的局面,三人难以想象,不管是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人,都缺乏指挥这等作战的经验。
“高太守与朱太守、正太守,合则有利,分则必败也。”刘备断然道。
“汉中王之言有理。”高定沉思良久,起身道。
正昂与朱褒显然也考虑到了其中的关键之处,纷纷附和。
见到这一幕,刘备暗中点头,三人不在最为关键的时候退却,就是他的机会,只要将三方的兵马真正的聚集在一起,未尝没有取胜的可能。
“三方兵马在战场上如果调度不明的话,将会影响到战事的进行,否则三方的兵马联合在一处,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要有统一的指挥调度,才有可能取胜。”刘备道。
三人点头称是,大军需要的是一名统帅,而不是多人,否则在战场上将会出现不小的问题,作为军中的统帅,三人这些道理还是明白的。
“我等愿意听从汉中王调遣。”高定道,刘备话语中的意思很明显,而且刘备有指挥这等战事的经验,指挥大军最为合适,再说刘备只是指挥大军,并不是说他们将手中的军权完全交给了刘备,他们只需要按照刘备的命令行事即可。
正昂与朱褒同样没有意见,只要能够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就值得他们去拼搏,刘备的分析,让他们感觉到了紧迫,如果吕布不会放过他们的话,也就意味着南部郡县的兵马,与吕布之间迟早会有一场战争,而在单独面对长安军的时候,他们还会有取胜的信心吗。
从犍为郡到成都城,他们的经历,让三人明白了,长安军的实力很强悍。
“如此的话,本王就却之不恭了,只是在对阵敌军的时候,军中的将士要做到令行禁止。”刘备沉声道。
“这是自然,若是军中将领不听从命令的话,直接斩杀!”高定附和道,若非是走到了如今的地步,他是不愿意听从他人的调度的,所幸的是刘备只是负责指挥,而不会将他们手中的兵权夺取。
当前对于刘备而言最为主要的是击败长安军,夺取三人的兵权,他暂时不会这么做,如果他能够在战场上指挥大军取得胜利的话,何愁不能得到军中将士的拥护,到时候与三人分庭抗礼就有了足够的资本。(未完待续)